「鳥類」攝影書系列:追逐棲息與飛翔,無數種拍攝鳥的方式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一身色彩豔麗的羽毛,逗留在枝頭,輕輕掠過天空,留下振翅的清脆聲響。在寓言故事裡,鳥是自由的象徵。牠們的足跡隨著文明變遷,越過大自然的邊界,來到我們身處的紛雜都市裡,而我們又是以什麼角度觀看牠們的呢?

「Des Oiseaux(鳥類)」系列叢書為法國出版社 Editions Xavier Barral 所策劃的攝影書系列,邀請世界各地、風格各異的攝影師自由詮釋,拍攝下他們眼中以鳥為主題的獨特視線。本次專欄選出其中 5 本,包括川内倫子、Michael Kenna 等人,透過鏡頭歌頌鳥類在人類當道的世界中兀自綻放的絕美丰采。

 

▼ 書本訊息置於文末

 


 

都市上空的魔幻景觀: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當成群生物以龐大的數量集結在不應當出現的場所時,自然地令人感到困惑、進而害怕畏懼。一群應出現在熱帶地區的鸚鵡,卻集聚在東京天空盤旋,就像是走進希區考克的電影《The Birds》般令人感到懼怕。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每天早晨,攝影師水谷吉法從他的住所向外張望,便可見到些許的鸚鵡寥落地駐足在附近的枝頭。隨著日頭漸高,越來越多的鸚鵡抵達,最終奇異的一幕出現了,數百隻鸚鵡聚集在此,像是升旗典禮般的熱鬧。水谷吉法透過一年的時間,追蹤鸚鵡的飛行路線,穿越大街小巷,最終找到了鸚鵡於東京的神秘棲息場所——目黑區的東京工業大學。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這群毛色極為鮮亮,帶有檸檬色外觀的鸚鵡,最初可追溯自上世紀六、七零年代,商人從印度和斯里蘭卡運送成批鸚鵡至日本,以販售為目的成為人們的寵物。然而多年過去,有些鸚鵡遭到棄養,有些則自己逃離圈養處。牠們在東京生長繁衍,如今已有數以千計的野生鸚鵡滯留於東京,形成龐大的族群。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Des Oiseaux-Yoshinori Mizutani》內的作品滲透著詭譎怪誕的氣氛,衝突的生態卻又在畫面裡演變成一種看似必然的常態。將東京的天空沾上些許本來不屬於東京的顏色,奇幻、甚至光怪陸離,最終令人陶醉在炫目神怡的魔幻世界中。

© 水谷吉法
© 水谷吉法

 


 

旅途中的鳥類舞台: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以黑白攝影一探鳥類的冬季生態,攝影師 Pentti Sammallahti 在旅途中捕捉了自然的奧秘以及裡頭的鳥類世界,海岸線、沼地、公園、壯闊的草原、林中空地與雪景,在這些孤絕的區域中,鳥類們鬼祟地展開羽翼露出了臉龐,見證鳥類群體的浩瀚,以及逐漸瀕臨衰亡的過程。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Sammallahti 的黑白攝影彷彿一幅幅影像構成的故事,以明晰的目光洞察細節,不放過任何一絲人類或動物在不同場域的影蹤。他的照片更能帶來多重的體驗:在深具藝術感的敘事性之外,簡單雙色的運用反而搬演了一個展現鳥類獨特存在的舞台,天鵝與火鶴的羽毛都化作了無垢的白,與黝暗的黑色形成對比,展現此書織就的複雜質地。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本書書末收錄鳥類學家 Guilhem Lesaffre 的撰文,透過這些照片闡述了季節何以是鳥類生態的根本,嚴寒的冬季令鳥群在揀選棲息地以及覓食上都受到了限制,甚至令它們發展出特別的策略,以因應社交與能量的保存。

© Pentti Sammallahti
© Pentti Sammallahti

 


 

流轉生命的燕子絮語: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2020 年 4 月,日本攝影師川內倫子在自家附近發現了一個燕子窩。燕子父母為尋找食物,往返飛行於築於屋簷底下的窩巢;幼鳥們嗷嗷待哺,嘴巴張得又大又急。佇足於不曾止息的生命流轉之前,川內成了一個靜止的觀察者,開始拍攝燕子的養育光景。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在這段疫情走向一個不穩定、無法預測、又受限不安的朦朧前景,她趁著陽光耀眼,將目光投向樹枝頂端冒出的嫩芽,沈澱出另一抹清新卻鼓動的空氣。「看著燕子雙親在沉默中為牠們的孩子獲取食物,這一幕讓我簡單地覺得,僅僅是餵養孩子,便履行了作為父母的一個重要角色。我感到有些鼓舞,心裡封閉的情緒也似乎得到了釋放。」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川內倫子的作品一向展現著無比的內斂,在她每日的周遭間觀察與捕捉細微渺小的瑣碎。然而她藏著一股無人能及的天份,能在平淡無奇的靜謐裡煽動奇蹟,觸動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愫,那彷彿是塵封已久的記憶、或是遺忘多年的佳釀。她的照片就像是輕歌與微語,盪漾於無聲的世界之中。

© 川内倫子
© 川内倫子

 


 

如詩如畫的豐饒鳥景: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西班牙巴塞隆納的攝影雙人組 Albarrán Cabrera,自 1996 年以來,便一直以伴侶和工作夥伴之身份一起創作。受東西方思想家和藝術家的影響,他們由文學和科學中汲取靈感,而時間、記憶、美,則是貫穿兩人作品的永恆主題。「在現實與幻覺之間,影像質疑著我們與有形世界的關係。攝影幫助我們認識現實,而影像便是筆記本上的視覺記號。」他們說道。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他們的詩意眼界,在一場通往鳥類國度的旅程中被揭開。《Des Oiseaux - Albarrán Cabrera》似一個暫時凝結的魔幻故事,這些鳥兒忽地現身,而幾乎是抽象的:一對天鵝柔韌而有著雙色調的頸部、帶光澤的黑色雌紅松雞及其完美無暇的嘴喙、斑尾林鴿的羽翼揮起銀色羽狀複葉、孔雀豐滿的羽毛垂墜而落。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Albarrán Cabrera 效仿超現實主義畫家胡安·米羅〈Bird in Space〉畫作中的筆觸,以點狀或陰影譜出鳥兒的隱喻符號,行過熠熠光輝,或滑入漆黑灌木叢。每幀圖像透過鉑金及鈀金印刷、藍晒、明膠顯影和彩色印刷等工藝技法,渲染出細膩的色度差異和心緒振動──鏡頭底下的須臾美感、憂鬱及脆弱。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 Albarrán Cabrera

 


 

穿越記憶與時間的遷徙: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儘管周圍充斥著雜杳和紛亂,英國攝影師 Michael Kenna 只想盡可能地紀錄下面前的風景,所遺留的、關於人類或自然的痕跡。他經常在一日的昏暗時刻,或是深夜裡進行長時間的曝光拍攝,專注於自然景色與環境的互動。而在《Des Oiseaux - Michael Kenna》中,Kenna 維持其一貫的攝影美學,將目光轉向鳥群身上。光線,島嶼,河川,那些距離日常遙遠的大地事物,皆是他的鏡頭語彙,刻意抹去了人類的痕跡,而專注於自然本質中最為靜謐的種種瞬間。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他表示,在其大部分的作品之中,皆有一個共同欲表述的主題:記憶與時間。盤旋的群鳥,追隨著飛機劃過天際的尾跡雲、再來到長椅休息,抑或優雅而朦朧地點水──靜止於一瞬的片刻風景,在 Kenna 的作品中成為永恆。他傾向一種杳無人煙的烏托邦,灰階、黑白影像和田野景色,使照片迴盪著某種悲傷而憂鬱的氣息,如同一幅幅巨型畫作。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Michael Kenna 於 1953 年生於英國,曾在 Banbury School of Art 和倫敦藝術大學攻讀繪畫和攝影。Kenna 自幼便經常漫遊在家中附近的火車站、廢棄車廠、公園,結合長大後擔任神父的生命經驗,形成其攝影美學中的寂靜與無常氛圍。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
© Michael Ke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