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隱喻:貫穿日常物件到人類文明的神秘形體
圓,由無限個圓點組成,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古人從太陽和月亮汲取靈感、創造警世又唯美的神話寓言,透過幾何及天文窺探充滿未知的無垠宇宙,形塑亙古千秋人們的世界觀。圓被應用作輪,不但決定了經濟和工業社會的起步,更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和地表景觀。
圓象徵著無止盡的循環、理想中的完美和圓滿,微小至沙塵、大至宇宙,我們至始至終受到這個幾何圖形無所不在的影響。
本次專欄裡蒐集的五本書,以圓球作為出發點,邀請讀者一同感受這神秘形體在我們生命裡安靜卻關鍵的存在。
▼ 書本訊息置於文末
搜羅人類文明中所有已知的圓球:《MacGuffin No. 6》
電影術語 Macguffin 意指一個能用以推展劇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標。荷蘭獨立雜誌《Macguffin》借用本詞意境,於每期詳盡介紹一項人們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卻不可或缺的物件,賦予它們生命。
《Macguffin》過去期數曾有 The Window(窗)、The Sink (洗手台)、The Rope(繩)。在第六期 The Ball(球)的篇幅當中,編輯團隊鉅細靡遺地深入著墨有關球體的一切。從滾珠原子筆尖到世界盃足球、彈珠、金星凌日,到迪斯可舞廳中央的鏡面球。這個研究調查報告不放過任何一顆球。
現在就踩在腳下的圓球:《Terrestrial Tales: 100+ Takes on Earth》
《Terrestrial Tales: 100+ Takes on Earth》匯集過去 2000多年來,橫跨科學和藝術領域裡人類為地球所製作的想像圖、意象畫、太空觀測紀錄⋯⋯等。
1967 年 11 月 5 日,美國太空總署將一座應用技術衛星 ATS-3 送至巴西上空 35,800 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軌道中,將捕捉到的照片合成出地球的第一張彩色影像。
上圖是1794 年法國建築師 Jean-Jacques Lequeu 的假設計畫 “Temple of Earth” 中的手繪稿。在他的想像裡,地球被放置在一個球型構造中,構造外圍被打了小洞,透進來的光即是夜空中的星星。
從西元二世紀希臘神話中抗著天球儀的泰坦巨人雕像、西元13世紀將上帝視作幾何學者的圖畫聖經,一直到當代,參加 “Fridays for Future”(罷課救地球)的莘莘學子們共同舉起的巨型充氣地球,我們得以縱覽古往今來人們如何觀看世界,和了解自己在無垠宇宙中的立足點。
早餐吃的圓球:《Alternative Moons》
在悠遠的歷史中,月亮總在夜裏為人們指引方向,是各方文人的靈感泉源。它與地球作伴,更讓地表上人們的心靈有所寄託。《Alternative Moons》中收錄荷蘭藝術家 Robert Pufleb 和 Nadine Schlieper 在夜空裡觀測皎潔玉盤的一幅幅肖像⋯⋯乍看之下似乎是這樣子。
跟著他倆太空漫遊一直到書本的最後一頁,謎底總算揭曉:「食材:白脱鮮乳500毫升、雞蛋3顆、6大匙麵粉、一小撮鹽......先將白脱鮮乳、雞蛋、鹽放入攪拌器混合均勻,再將麵粉緩緩加入直到麵團變得絲滑、呈現微液狀.....」這是一張鬆餅食譜!
書裡的影像原來全部都是鬆餅的靜物照,而大家都能在自家廚房來一場月球遠征。
違抗重力的紅色圓球:《One Life》
「我如何可視化生與死,並將他們羅列在讀者面前呢?對生活的了解無助我們緩解內在的恐懼,但反過來說,它卻能創造瞬間中無法避免的機會與美。」
在《One Life》裡,韓國藝術家安晙使用高速快門捕捉著一顆顆漂浮在空中,又圓又大的紅蘋果,超越著時間,好像要擺脫著自己的命運一般。
在影像的世界中安晙能短暫扮演造物主,凍結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透過比喻、她也塑造了生命走向死亡的進程,日常被暫停的剎那。
崇高理想最深處的目標圓球:《Terminus》
彷彿無盡頭的目標物深處,有什麼蠢蠢欲動的能量不斷索求著、牽絆著我們的目光不放。視線好像在跟一種空洞的未知拔河一般,一場凝視的暴力最後已經無法分辨誰是主體,誰是對象。
攝影師 John Divola 透過噴漆、石膏、現地塵土等媒材介入美國加州廢棄的空軍宿舍。在走廊盡頭創造深不見底的圓形體,暗喻人們難以偏移的預設命運和途中機運的蠱惑。透過這項實驗攝影裝置,Divola 設計了一個略偏執的機制,強押著觀者感受抽象觀念及實物觀測間摩擦而生的張力。
在前進的假象之下,我們一直存在於某種過渡期。
個體生命被夾在歷史的洪流和對未知的推測之間,不斷旅行,永不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