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導演創作攝影集:王家衛、溫德斯、阿巴斯、尤格·藍西莫、芭芭拉·漢默爾的靜態影像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電影其實就是動態的影像。作為它物質性的本質,一幀一幀,一格一格,層層堆疊出電影媒介漫長的文化和歷史。然而,當那些為人津津樂道的導演們,將自身豐沛的話語,還原成靜態的影像,轉向能被雙手翻閱的攝影集中,會是什麼角度、什麼對象、又是什麼樣貌呢?這五位叱詫影壇的導演,皆在攝影集中,展示了執導靜態影像的姿態,更為影迷們提供另一層攻讀導演世界觀的文本。

香港導演王家衛在《我的藍莓夜》開拍前夕,飄洋過海到美國各州取景,悠遊在寂靜的公路、酒吧和霓虹燈之間;在德國導演溫德斯(Wim Wenders)大量私藏的拍立得相片中,他將目光注視著荒蕪地景,環繞於時間、記憶、失去與懷舊的主題;伊朗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的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用數十年拍攝白皙皚皚的雪中景觀,構成了浪漫詩意的黑白世界;《單身動物園》的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在羅馬古建築中,以鏡頭述說一幕幕怪誕的奇幻寓言;女性主義電影之母芭芭拉漢默爾(Barbara Hammer),紀錄了 70 年代女性和女同性戀的生命經驗,頌揚女性所綻放的力量與美。

 


 

德國公路電影詩人──文·溫德斯

Wim Wenders《Instant Stories》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身為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常勝軍的德國電影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除了著名電影作品《巴黎,德州》(1984)、《慾望之翼》(1987)、《薩爾加多的凝視》(2014)等,近年來同時以攝影師的身份而聞名。其地景式攝影皆於世界各地廣泛展出並且大獲好評,然而攝影師私人蒐藏的大量拍立得作品卻在近期才曝光。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2018 年初,名為《Instant Stories》的攝影展,展出了攝影師自 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初使用 SX-70 拍立得所拍攝的 250 幅攝影作品。這系列由一萬多張相片中精選出的作品,記錄了過去溫德斯和朋友及演員們,在電影拍攝場景以及公路旅行的故事。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這些一開始並未打算要公開的私人拍立得影像,就如同溫德斯的電影風格,經常將目光注視著荒蕪的地景,環繞於時間、記憶、失去與懷舊的主題,充滿著淒美憂鬱的浪漫主義氣息。其中有些影像就像是電影中的畫面再現,得以讓人難得地窺探當時的拍攝花絮;有些影像則記錄著普通日常,卻仍滿溢著攝影師獨有的詩意愁緒。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一張張褪色泛黃的拍立得影像,喚醒了一個消逝的時代。然而,溫德斯並不認為這些影像是對懷舊情懷的致敬。「在彼時,這是現代的象徵。」《Instant Stories》也可說是對拍立得相片這個神秘媒介的頌歌。「透過拍立得拍出來的影像是無法複製取代的成品;是對已發生的事物獨一無二的證明。讚頌著個體獨處時刻的獨特性,以及鏡頭下捕捉的那些不受人為操縱的真實。」

© Wim Wenders
© Wim Wenders

 


 

伊朗電影新浪潮推手──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Snow White》

© Abbas Kiarostami
© Abbas Kiarostami

以詩歌及寓言緩緩講述政治哲學,出生於伊朗德黑蘭的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身兼導演、編劇與製作人,是「伊朗電影新浪潮」中的代表人物,亦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後最具影響力並引發爭論的創作者之一,電影在他的敘事國度裡,成為一幢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避難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奠基者尚盧·高達曾說:「電影始於D·W·格里菲斯,而止於阿巴斯。」

© Abbas Kiarostami
© Abbas Kiarostami
© Abbas Kiarostami
© Abbas Kiarostami

《Snow White》一書,收集了阿巴斯於 1978 年至 2004 年間所拍攝的雪景照片。犬隻、烏鴉、禿樹與皚皚白雪於深山中各自漂泊,與倒影構成了相間的黑白世界。該攝影集裡分明的浪漫詩意,宣洩了阿巴斯視閾裡的直接單純。

「在一個下雪的早晨裡,我精疲力盡,沒有帽子,也沒有外套,快樂地如小孩般。」阿巴斯在書中寫道。

已於 2016 年逝世的阿巴斯除了於電影世界享譽盛名外,在攝影、繪畫及設計的創作觀點中,也洋溢著獨有的特色,藉由藝術所散發的慈悲情懷。

© Abbas Kiarostami
© Abbas Kiarostami

 


 

當代藝術電影大師──王家衛

Wong Kar-Wai & Darius Khondji《My Blueberry Nights》

作為王家衛的首部英語長片,電影《我的藍莓夜》(2007) 講述一位兀自離鄉的年輕女孩,在橫跨美國大陸的漂泊之旅中,展開一段尋找自己的長途旅程。與王家衛經典作品中的東方風格不同,這部電影特地飄洋過海到美國取景;即便電影場景看似陌生,環繞的主題卻仍是影迷們所熟悉的──關於時間,關於孤獨,關於愛與掛念。

此書《My Blueberry Nights》是由導演王家衛與其攝影師 Darius Khondji,在為這部電影勘景時所共同拍攝、彙編而成的影像誌。不僅只是電影製作過程中舟車往返的副產品,更是一部真切的「公路電影」,一場漫遊美國廣袤土地,蒼茫不羈又充滿色彩與道路標牌的旅程。

在書中收錄的對談中,王家衛侃侃談及許多過程中的私密體驗。「有時兩人間的物理距離可以十分靠近,但情感卻相距公里般的遙遠。《My Blueberry Nights》試著用不同角度去捕捉這樣的『距離』,探索那之間的寬廣範圍,不論是形而上的感官隱喻,抑或是更為具象的事物⋯⋯」

「你總有太多可能的選擇,每個場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描繪出角色的形象,是這些場景找到了我,而非我找到了它們。結束一天的勘景之後,我得做出決定:為什麼選了這個景而非另一個?原因呢?哪一個使我最為激動?」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漫長的旅途中度過,尤其是開車行經內華達州時,窗外的景色可能一連八小時都沒改變過,不禁麻痺了我們對於空間的感知。唯一能辨認這些場景的細節便是那些號誌,例如道路標牌、霓虹燈與廣告看板。」

「重點在於那些細節,能夠觸動我心靈的空間與地景,有時候我甚至將之視為活生生的角色。」

除了王家衛之外,伊朗裔法籍攝影師 Darius Khondji 更曾與大衛芬奇、伍迪艾倫、羅曼波蘭斯基等知名導演合作過,並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及法國凱薩獎之提名。

 


 

女同性戀電影先驅──芭芭拉·漢默爾

Barbara Hammer《Truant: Photographs 1970-1979》

© Barbara Hammer
© Barbara Hammer

被譽為女性主義電影之母,也是美國最創新最前衛的獨立製片工作者之一,導演芭芭拉·漢默爾(Barbara Hammer)自 60 年代末發跡以來,已有實驗、紀錄片等各種類型的作品達一百部以上,她以大膽實驗、層次豐富的形式,突顯並頌揚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物。在當時,以此為題材的影片少之又少。

芭芭拉·漢默爾以極為實驗性的風格進行拍攝,一支拍過一支:《Sisters!》(1973)、《矯正異性戀(Dyketactics)》(1974)、《多重高潮(Multiple Orgasm)》(1976)、《Sappho》(1978)、《雙重能量(Double Strength)》(1978) 等。這些作品被後世認為是女同性戀電影的先驅和發明者,顛覆男性電影工作者過往所定義的性之想像。

© Barbara Hammer
© Barbara Hammer
© Barbara Hammer
© Barbara Hammer

1970 年代,芭芭拉·漢默爾走訪美國、非洲、歐洲各國,拍攝關於女性和女同性戀的經驗和遭遇。作品多產的期間,她也用鏡頭紀錄了旅行的瑣碎片刻、與愛人之間的情事、與共事者之間的交流,抑或是在表演中與朋友、陌生人之間的互動。

《Truant: Photographs 1970-1979》便是集結了1970 至 1979 將近十年的期間,芭芭拉·漢默爾在拍片之餘的靜態影像作品。

© Barbara Hammer
© Barbara Hammer

揉雜了情慾、性別、與社會議題,芭芭拉·漢默爾的影像中的複雜性裡含有人性的、模糊的敘事情懷,實驗性的表述手法期許人們投入參與一場社會改造,並挑戰觀者的價值觀界線。此書收錄了當年攝影師打破傳統攝影題材的作品,在一片狂亂之中所綻放的女性力量。

© Barbara Hammer
© Barbara Hammer
© Barbara Hammer
© Barbara Hammer

1939 年生於加州,芭芭拉·漢默爾曾有過一次婚姻,三十歲公開出櫃,表示自己的同志身分,並開始拍攝實驗影片和創造女性拍攝、女性內容的紀錄片。2019 年三月逝世,享年 79 歲。

 


 

冷酷諷喻的電影鬼才──尤格·藍西莫

《Gucci Oviparity by Yorgos Lanthimos》

© Yorgos Lanthimos
© Yorgos Lanthimos

以 2015 年的《單身動物園》打開知名度,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在當今新生代導演群之中,不斷以奇幻荒誕的反烏托邦題材驚豔影壇。曾推出多部叫座電影,包括《非普通教慾》、《單身動物園》、《聖鹿之死》、《真寵》,他的作品屢屢入圍三大影展正式競賽,且從未空手而歸。

2019 年,奢侈品牌 Gucci 委託藍西莫執導攝影,穿透時域,為觀眾與品牌舉辦一場虛實交換的幽會。此書《Gucci Oviparity by Yorgos Lanthimos》揉合品牌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接任所奠立的復古基調,以鏡頭述說著一幕幕怪誕的新古典主義,影像中的人與暗喻死物的白色軀體共存、對話,開啟神話般的幻想。

© Yorgos Lanthimos
© Yorgos Lanthimos

交織喜劇與詭譎的情愫,在 18 世紀羅馬阿爾巴尼別墅中,佇立著建築師 Carlo Marchionni 所打造的 Leda Gallery,作為一處文化的權力之所,舉辦討論會、音樂會、舞蹈表演、蒙面喜劇。同時,空間中有著大量映射歷史靈魂與美學的雕像,栩栩如生地引領賓客進入飛揚塵土的反烏托邦世界。

© Yorgos Lanthimos
© Yorgos Lanthimos
© Yorgos Lanthimos
© Yorgos Lanthimos

其中,書封上的「Ωοτοκία」字眼意味著「卵生」,靈感源於《麗達與鵝》的神話故事,內容描述宙斯愛上了斯巴達王妃麗達,進而變為一隻大白鵝與其交歡的情節。限定攝影集以抽套式精裝硬殼包裹著書體,並透過翻閱每頁對折的內頁,揭幕藍西莫所編織的章節,進出他精緻的異想國度。

© Yorgos Lanthimos
© Yorgos Lanthi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