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魔鬼的細節,顛覆現代主義的規則:義大利建築詩人 Carlo Scarpa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Carlo Scarpa 被譽為 20 世紀最神秘且最被低估的建築師之一,以對細節和材料的獨特手法而聞名。來自義大利威尼斯,早年受新藝術運動的薰陶,對自然與人造環境的共存有濃厚熱情,偏愛運用木、磚、石等傳統材料,揉合古老與現代工藝,每一處細節,皆流露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及表現力。儘管過去半世紀,Carlo Scarpa 已成為現代建築的傳奇,卻曾因風格特立獨行,長年被主流建築界排拒在外,甚至遭受不少批評。

Villa Veritti, Udine, Italy, 1955–61
Villa Veritti, Udine, Italy, 1955–61
Museo di Castelvecchio, Verona, Italy, 1957–64
Museo di Castelvecchio, Verona, Italy, 1957–64
Zentner House, Zurich, Italy, 1964–68
Zentner House, Zurich, Italy, 1964–68

現代主義反抗者

之所以格格不入,是因為生錯了時代。生於 1906 年的他,有生之年正值現代主義建築蓬勃發展的年代,崇尚簡約性和功能性,而他卻一意孤行,熱愛精雕細琢的色彩肌理、珍稀材料和古老的工藝。某些同代人認為,他的工作方式相當過時,加上他拒絕參加建築職業考試,沒有正式執照,只能在體制的邊緣徘徊。

對細節的過度追求,是他被詬病的主因。Carlo Scarpa 喜愛設計繁複的機械性結構,以纖細支柱懸掛厚重材料,例如奧利維提展示中心(Olivetti Showroom)樓梯下的黃銅支撐。由於曾任玻璃公司藝術總監,他對工藝技術有過人理解,擅於駕馭多種材料,融合新式材料與古老技藝,使不同材料與構造相互對話。

Olivetti Showroom, Venice, Italy, 1957–58
Olivetti Showroom, Venice, Italy, 1957–58
Olivetti Showroom, Venice, Italy, 1957–58
Olivetti Showroom, Venice, Italy, 1957–58

儘管那些細節不是出於實用性,卻流露出一種詩意的複雜之美。節點、接縫、幾何變化,畫面構圖中藏有數學、密碼學、符號學、甚至占星術的象徵寓意,遊走於典故與暗示之間,引發無窮聯想。這種追求視覺性與裝飾性的美學,不同於業界標準化設計,完全和功能主義(Functionalist)和新理性主義(Neo-Rationalist)的主流建築理念背道而馳。

「他的細節反對功能性對建築創意施加的平庸化。」義大利建築史學家 Francesco dal Co 曾說。當其他建築紛紛追求純然中性的空間,Carlo Scarpa 則用張揚的裝飾性元素,否定了「形式服從功能」的主流建築理念,以一種破碎而多義的建築語言,取代單一強烈的空間姿態,進而挑戰現代主義的烏托邦概念。

Courtyard Grand Hotel Minerva, Florence,Italy, 1958–61
Courtyard Grand Hotel Minerva, Florence,Italy, 1958–61
Gavina Showroom, Bologna, Italy, 1962–63
Gavina Showroom, Bologna, Italy, 1962–63

因此 Carlo Scarpa 的不合時宜,實際上是一種超越。他超越了現代主義統治的時期,為隨後的解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埋下伏筆,一切源自他高度創造力和破壞性的藝術思維,一如他的學生勞斯所言:「從本質上來說,他並不是一位純粹的建築師,而是一位藝術家,是一位有著建築房屋衝動的藝術家。」

Veritti Tomb, Udine, Italy, 1952
Veritti Tomb, Udine, Italy, 1952

沒有紀念碑的墓園

橫跨半世紀的建築生涯中,Carlo Scarpa 設計過不少作品,其中布里昂家族墓園(Brion-Vega Cemetery)被認為是他畢生理念的巔峰之作。這座位於義大利北部的墓園,1968 年由布里昂家族委託設計,從空間細部次序、自然光的運用、材料與自然的對話,都完整凝聚他對建築哲學的思考,以及他對生命的崇敬,就連他本人也選擇長眠於此。

不同於典型墓園的石碑聚落,這裡沒有密密麻麻的紀念碑,也沒有莊嚴的銘文雕像,而是簇擁一片寧靜的風景。草坪、流水、蜿蜒小徑,圍繞著小教堂、冥想亭和墓室,構成充滿詩意的空間。水流細細潺潺,絲柏樹隨風搖曳,睡蓮生機盎然,完全沒有傳統墓園的冷硬氣息。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這是一座屬於亡者的花園,」Carlo Scarpa 說。「我想要展現一種方式,讓人們能夠以社會性和公共性的角度來面對死亡,並進一步思考死亡的意義,以及關於生命的短暫,而不僅僅只是那些冰冷的棺材⋯⋯我想要表現水和草地、水和大地的自然性。」

對他來說,建築不只是實用的容器,也是引導人沈思和感受的媒介,一種自我對話的感受性場所。放眼望去,墓園中最亮眼的材料不是混凝土,而是水。作為生命之源,水象徵生命的開始和結束,從四面八方流向下沉的墓地,暗示生命的永恆輪迴。水波流逝,植物枯萎,物質腐爛,時間在這裡往復循環,流動不息。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這種流動性也反應在 Carlo Scarpa 非正統的設計方法上。受到新藝術運動的啟發,他以畫家的視角看待建築設計,不拘泥於最終藍圖,而是一種不斷添加、描摹、刪去、覆蓋的有機過程,許多決策往往只在施工現場進行,與工人和工匠緊密合作,即興發明出解決方案。

過程導向的設計思維,讓這座墓園充滿非理性的精神,以漫遊式的園林佈局,取代嚴謹的層級,每一條小徑,每一個角落,都是能觸發詩意和想像力的空間敘事。義大利建築史教授 Maria Antonietta Crippa 更是指出,這種美學能夠超越理性主義的侷限,引領人類進入更超然的境界,如科幻電影《沙丘2》便是在此取景。無論是現實或虛構,都是建築史上不朽的存在。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 Trevor Patt
Brion Tomb, San Vito d’Altivole, Treviso, Italy, 1969–78 © Trevor Patt

作為一冊 Carlo Scarpa 的完整專書,本書以 352 頁的篇幅,收錄超過 50 多間他設計過的作品,展示這位建築大師從零開始的設計歷程。透過全面的文字解說,包含支持者和批評者的意見,深入探討他的材料工藝、兼容傳統與現代的設計哲學,以及對於建築、自然和人類經驗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