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夢、日記、塗改痕跡

文/楊子磊

一切都如同米蘭·昆德拉所說的,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2019年竄流於城市裡的黑潮,如今其紀錄與出版在運動發生的國家成為了禁忌,而城市的治理者也系統性塗銷所有街頭上可見的痕跡,但它無法阻止人們對紀錄真實、保存真相的渴求。

 

 

Thaddé Comar: How Was Your Dream?

© Thaddé Comar
© Thaddé Comar

「發夢」作為在網上互道抗爭經歷的暗語,是書名中親切的問候。

2019年8月至10月,這段時期發生多次遍及香港全區的街頭示威,然而相較於事件的脈絡性解釋,本書側重於視覺性編排的連貫效果或審美趣味,這本書中的照片並沒有拍攝時間和地點的資訊,難以區分個別發生的主要事件,反之更聚焦於街頭衝突現場的細膩觀察與視覺歸納,像是示威者用來標記或干擾執法人員的雷射光、遮蔽群體或防禦辣椒噴劑的傘陣、鎮暴水車噴出的高壓藍色水柱,攝影者透過直射的閃光燈去強化影像中的物質紋理。這些抗爭現場的影像以高彩度的印刷、滿版的編排結合上光的紙張,最終成為一種邊界模糊的夢境團塊。

由於在內容的取樣上集中於抗爭的動態現場,除了示威者與作為體制延伸的警隊之外,編排上跳脫新聞脈絡的結果,是政治性、抗爭客體的模糊化,轉而走向一種身體經驗的移情,這種身體性是本書最令人難忘的特徵。

 

 

キセキミチコ:VOICE 香港 2019

© キセキミチコ
© キセキミチコ

本書的照片拍攝於2019年7月5日至2020年的2月20日,作者原先的目的是要重訪她兒時曾經居住的城市,拍攝此地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當時的情境下,抵抗運動是這座城市不可忽視的日常。

全書照片統一以黑白灰階呈現,從街坊的平靜生活快照逐漸過渡到抗爭前線的激烈衝突,直到平息後又復歸街市的安靜光景,像是連綿瑣碎的私人影像日誌,其中無論是以鮮明黃色為底色的文字頁,或是排版上刻意將警隊與吠叫的狗的照片並置,處處流露出書籍作者的政治立場與幽默感。2020年國安法正式上路後,為了反制言論的禁忌,在香港的七一集會上出現了舉白紙抗議的民眾,而本書中間的白頁,正呼應著被噤聲後的荒謬處境。

 

 

Elisabeth Neudörfl: 在街上

© Elisabeth Neudörfl
© Elisabeth Neudörfl

當運動的主體已經消失,街頭上的痕跡不會只是物質的遺留,而當塗銷的行為發生時,涉及的並非單純是「訊息」被抹去,而是「訊息」疊加上了「試圖抹去訊息的遮蓋層」,這種塗改反映出過往的極權政體史觀裡,反覆出現的那雙無形的試圖掩蓋真相的手,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到高度現代化的城市治理中對秩序的狂熱如何清洗個體存在的痕跡。許多情況之下,去呈現人事物的消失或已不在場,其意義與重量絲毫不亞於直接拍攝事件本身。

書籍分成三大區塊,第一部分沿著傳統香港七一遊行的路徑,拍攝了自維多利亞公園出發,沿軒尼詩道向西穿行港島直抵中環的路線上,途中殘存的與被刻意塗銷的標語和地景。第二部分則指向了現在位於中環一帶的殖民時期建築與金融商圈景觀,暗示了從英殖民時期到1997年回歸後的轉變。最後一個部分,是2019年11月周梓樂墜樓事件發生之後,抗爭強度急遽升高的階段,成為衝突最激烈地點的香港數所大學,在2020年後的現況。

 

 

回望歷史軌跡,人們最終總會撥開那雙試圖遮掩真相的手,然而在此刻,由於一些影像工作者仍身處在自由發聲會被視為罪行的地方,這些書籍的取樣,或許並未有足夠的代表性,僅能展現從直觀到隱晦的幾種紀錄形式,但仍有許多重要的書本,在未能言及的地方交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