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愛與危險的年代,那些被譽為經典的紐約攝影集

「我們認為自己是紐約人,而不是美國人。」—— 美國攝影師 Nan Goldin

紐約,一個複雜多元的城市,一個難以定義的地方。就算沒有實際去過,許多人仍在午夜夢迴之中,透過文學或電影的想像抵達那裡。摩天大樓下人潮洶湧,好像總有什麼蠢蠢欲動,在各個角落發生與發酵,譜出鮮明而亮眼的城市輪廓。

本文將以街頭檔案、彩色攝影、青年文化三個面向,回顧攝影史中拍攝紐約的經典作品。從街頭攝影大師 William Klein 與 Helen Levitt 的黑白影像、彩色攝影先驅 Saul Leiter 蔚為流傳的城市風景,再到 Nan Goldin 鏡頭下七、八〇年代的酷兒青年群像,共同紀錄下紐約這座世界之都的包容性與生命力。

自由即興、亂無章法的探險家

New York Subway, 1954-55 © William Klein
New York Subway, 1954-55 © William Klein

自由無羈的黑白氛圍,晃動的人群與街景,粗糙粒子呈現紐約生活的戲劇性,美國攝影師 William Klein 在 1957 年出版的《New York》,拍攝紐約各種街頭角落,呈現紐約的暴力、次文化等面貌,對往後的街頭攝影產生深厚的影響。

照片中的紐約沒有固定主題。街邊小孩、高級餐廳、貧民窟、招牌、商店、塗鴉⋯⋯亂無章法、毫不保留,彷彿帶著一種野性的慾望,試圖用相機一網打盡。「我是一個偽民族誌學家:我對待紐約人就像探險家對待祖魯人。」William Klein 曾說,然而正是這種探險家精神,呈現出多元、紛亂而粗獷的紐約風貌。

Dance in Brooklyn, New York, 1954 © William Klein
Dance in Brooklyn, New York, 1954 © William Klein
Gun 1, 103rd Street, New York, 1954 © William Klein
Gun 1, 103rd Street, New York, 1954 © William Klein
Pissing, New York, 1955 © William Klein
Pissing, New York, 1955 © William Klein

從不宣稱影像的客觀性,拍攝時 William Klein 不隱藏自己的存在,非常近距離接近被攝者,彷彿融入於事件當下。那種高速晃動、模糊、失焦甚至變形的鏡頭語言,曾被攝影評論家 Ben Lifson 比擬為「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一種追求即興、自由、無形式的繪畫風格,反映了崇尚自由和創新的美國精神,同時隱含著現代人內心的焦慮和苦悶。

Boys on a pediment, N.Y., 1942 © Helen Levitt
Boys on a pediment, N.Y., 1942 © Helen Levitt
New York, N.Y., 1945 © Helen Levitt
New York, N.Y., 1945 © Helen Levitt

紐約的客廳:街頭遊戲與日常對話

相對於 William Klein 帶有侵略性的紐約圖像,攝影師 Helen Levitt 的作品則忠實還原時代的模樣。1940 年代以來,數十年如一日,她始終以幽默包裹關懷目光,捨棄紐約的核心而前往邊陲地帶,如實拍下哈林區和下東城的居民,凝結了街頭每一個對話的瞬間,在 1965 年集結出版《A Way of Seeing》一書。

照片中的那些社區街道,被 Levitt 視為「紐約的客廳」,而她便以一種母親的眼光,見證孩子玩耍嬉戲、大人閒話家常,人情交匯的特殊時刻。在那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還沒有人有智慧型手機。空地是堡壘,街道是戰場,拿起樹枝就是箭矢,平凡社區裡的追逐神遊、表情與姿態——那是如今已不復存的紐約抒情精神。

Children with a broken mirror, N.Y., 1940 © Helen Levitt
Children with a broken mirror, N.Y., 1940 © Helen Levitt
New York boys in box, 1942 © Helen Levitt
New York boys in box, 1942 © Helen Levitt

「這些照片的非凡之處在於,這些古老的日常生活規律,總是被實踐著,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充滿了優雅、戲劇、幽默、憂傷和驚喜,同時也具有藝術的質地,就像這條街是一個舞台,那些人們都是男演員、女演員、默劇演員、演說家和舞者。」攝影策展人 John Szarkowski 曾如此評論。

彷彿淋過水彩,城市裡的細微風景

Canopy, 1958 © Saul Leiter
Canopy, 1958 © Saul Leiter
Postmen. 1952 © Saul Leiter
Postmen. 1952 © Saul Leiter

作為二十世紀攝影史上的一段傳奇,彷彿淋過水彩的優美紐約街頭影像,是已故攝影師 Saul Leiter 的跨時代標誌。被譽為彩色攝影先驅,他擅於捕捉熙來攘往的街頭動態,融合早年繪畫經驗,巧妙地運用街邊人群及景物配置,呈現細膩色彩與朦朧詩意。總是隨身帶著他的 35mm 相機,他透過鏡頭捕捉那些未經安排、如神諭般降臨的偶然片刻。

Taxi, 1957 © Saul Leiter
Taxi, 1957 © Saul Leiter

二戰結束後,Saul Leiter 來到未受戰火波及而急速領先的紐約,住進東村的公寓,從此成為鄰近街坊的見證者超過半世紀。彼時的紐約,無論在文化或人口層面都有著龐雜的可能性,但 Saul Leiter 卻選擇數十年生活在同一幢公寓裡,經常造訪開店近百年的 Strand 書店,逗留在固定的咖啡館,隔窗記錄這座大城與都市人的面貌。

即使從未學習過攝影,在早期作品中便可嗅出 Saul Leiter 敏銳的觀察力與天賦,這也讓知名攝影師 Edward Steichen 相中,邀請他參與 1953 年紐約 MoMA 的攝影聯展,展出了他的 20 幅彩色攝影作品。在短短展期結束後的數十年間,他個人創作的彩色底片便消失於世界上,因為他不再對外發表這些作品。睽違半世紀後的 2000 年代,隨著攝影集《Early Color》與他在歐洲第一個攝影回顧展,這些塵封數十年的彩色底片才重新回到世人的目光之中。

他的許多作品中可見抽象表現主義的手法,城市中物件與人物的交錯關係,融合鏡子、窗戶、雨傘等元素,堆砌出線條與色彩之美,Saul Leiter 眼中的紐約,因而成為一種細微風景的組合——背影、側影、倒影,陌生的漫遊者之間,各種枝微末節,錯身、重疊、閃現,人們惆悵亦若沈思的情緒,添入了朦朧的詩意與輕柔的旋律。

Don't Walk, 1952 © Saul Leiter
Don't Walk, 1952 © Saul Leiter
Snow, 1960 © Saul Leiter
Snow, 1960 © Saul Leiter

「比起拍攝名人肖像,被雨水大片沖刷的窗更能引起我的興趣。」佈滿霧氣的窗戶前,景物在另一側像是刷上一層水彩。一道溫潤細膩的目光穿過鏡頭,穿過懷舊年代的紐約街頭,Saul Leiter 對準眼前這一切,緩緩按下快門。

 

稍縱即逝的愛,那些紐約酷兒青年

Nan and Brian in Bed, New York City, 1983 © Nan Goldin
Nan and Brian in Bed, New York City, 1983 © Nan Goldin

美國攝影大師 Nan Goldin 的生涯著作《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是一本自傳性的影像紀錄,書中作品大多拍攝於 1979-1986 年間,藉由拍攝她的摯友、戀人與家庭,紀錄了當時紐約的次文化與世界觀。茂密的色彩與真摯的風格,喚起了關於顏色、氣味與聲音的感知,猶如是濃縮了充滿情感的大都會寫照。

Trixie on the Cot, New York City, 1979 © Nan Goldin
Trixie on the Cot, New York City, 1979 © Nan Goldin

七〇末到八〇年代的紐約,是個躁動而危險的年代。地鐵車廂佈滿塗鴉,一場停電曾釀起大規模的瘋狂掠奪,人們搭計程車回家總會要求司機停在離家門口最近的地方。1981 年愛滋病疫情大爆發,原本身材俊美的漂亮男孩,全變成了骨瘦如柴、長著黑斑的生骸,這場災難也帶走了不少 Nan Goldin 生命中重要的人。

「書中大部分的人都死於愛滋,」距離《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初版的 10 年後,她這樣寫道。「我曾經認為我能夠透過攝影規避『失去』,事實是,這些影像不斷在提醒我,我失去的已經太多⋯⋯然而,我拍下愛人們活著時的力量與美,在按下快門那一瞬逝去之後,影像中的雙眼將一輩子凝視著我,成為眷顧生命的力量。」

Nan One Month After Being Battered, 1984 © Nan Goldin
Nan One Month After Being Battered, 1984 © Nan Goldin

朋友們英年早逝,感嘆浮生如寄,僅能留下捕捉不及的光影,Nan Goldin 以攝影面對逝去的記憶,同時展現了強烈的情感張力。她所拍下的紐約,是吸毒者如夢似幻的場景,是狂歡的派對與孤寂的身影,是跨性別者與同性戀族群的平凡日常,更是關於愛人與被愛著的人,一種混雜著暴力,愛恨交織,迷失的臉龐,沒有階級、超越性別、稍縱即逝的愛。

Philippe H. and Suzanne Kissing at Euthanasia, New York City, 1981. © Nan Goldin
Philippe H. and Suzanne Kissing at Euthanasia, New York City, 1981. © Nan Goldin
Rise and Monty Kissing, 1980 © Nan Goldin
Rise and Monty Kissing, 1980 © Nan Goldin

Nan Goldin 直視自身私密經驗的攝影風格,成為攝影史一代經典,更影響了無數後繼攝影師,其中包括 Marie Tomanova 和 Ethan James Green,兩位攝影師紛紛拍攝了屬於千禧世代、懷抱不同夢想的紐約酷兒青年。他們來到紐約,多半為了生存或是逃離些什麼,試圖證明紐約是一座任誰都能以自己的模樣立足和發光的城市。

© Ethan James Green
© Ethan James Green
© Ethan James Green
© Ethan James 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