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談設計的設計雜誌:荷蘭獨立雜誌《MacGuffin》探索日常物件的多重宇宙

荷蘭獨立雜誌《MacGuffin》是一本非常奇怪的雜誌。標榜為設計雜誌,卻沒有最新產品和得獎設計的介紹,相反的,它熱衷於關注那些被人忽視的知識和神秘故事。

半年一刊發行,封面副標寫著「事物的生命」(The Life of Things),每期以一個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為主題,從物件本身出發並不斷延伸,帶領讀者穿梭眾多領域和時空,兼具科學和藝術的精神,在獨立雜誌界受到高度讚譽。

雜誌名稱 ”MacGuffin” 是電影術語,意指能用以推展劇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標,經典案例如《黑色追緝令》中的手提箱、《北非諜影》中的通行證。即使並非劇中主角,有時甚至觀眾自始至終都對它一無所知,卻扮演著關鍵性的引導作用。

六七零年代古巴革命份子的宣傳海報,其中廣泛運用鎖鏈符號作為視覺象徵。收錄於《MacGuffin》第十一期「鏈子」
六七零年代古巴革命份子的宣傳海報,其中廣泛運用鎖鏈符號作為視覺象徵。收錄於《MacGuffin》第十一期「鏈子」

獨立雜誌的苦行僧

一條平凡的鎖鏈,居然能牽扯到中世紀戰爭?作為無生命物的木製櫥櫃,居然能跟人類結為夫妻?無論是翻開哪一期的《MacGuffin》,都能為超乎想像的內容感到震撼——如此大山大海的知識,原來就藏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物件之中。

如同電影中將事物作為推展故事的動力,每期《MacGuffin》透過多元的切入點和表現方法,建構出日常物件背後的多重宇宙,文化、藝術、歷史、文學、哲學、政治等不同領域的訊息交替現身,涉略範圍可謂包羅萬象。舉例來說,第二期以「窗戶」為題,探索了有關這個物件的一切,從皇室的窗戶設計、美國窗簾編織大師、超乎想像的極端窗戶,到樓外清理窗戶的男工肖像、二戰時期英國民眾在門窗貼滿膠帶的歷史、私藏超過 6000 多扇窗戶的瘋狂收藏家⋯⋯層層疊疊,抽絲剝繭,一個平凡物件的意義,似乎在過程中被解放了出來。

「在深入閱讀這本雜誌前,我無法想像圍繞『窗戶』可以延伸出那麼多的話題,」作家張樸在專欄《雜誌罪》中寫道。「如果說『窗戶』是一個充滿了很多開放意義的媒介,那麼因為這樣的開放和多意,以及從窗戶的兩個面去看這個世界,所形成的認知,都會截然不同,這真是一個充滿了哲學意義的物件。」

藝術家 Frank Bruggeman 的暫時性工作桌。收錄於《MacGuffin》第八期「桌子」
藝術家 Frank Bruggeman 的暫時性工作桌。收錄於《MacGuffin》第八期「桌子」
攝影師 Blommers/Schumm 創作的超現實辦公桌影像。收錄於《MacGuffin》第八期「桌子」
攝影師 Blommers/Schumm 創作的超現實辦公桌影像。收錄於《MacGuffin》第八期「桌子」
荷蘭設計師 Zoe Pingel 示範將露營帳篷摺成一件褲子的 24 個步驟。收錄於《MacGuffin》第七期「褲子」
荷蘭設計師 Zoe Pingel 示範將露營帳篷摺成一件褲子的 24 個步驟。收錄於《MacGuffin》第七期「褲子」
位於美國加州由玻璃瓶建造的房子,以及民俗工藝「瓶中船」的歷史。收錄於《MacGuffin》第十期「瓶子」
位於美國加州由玻璃瓶建造的房子,以及民俗工藝「瓶中船」的歷史。收錄於《MacGuffin》第十期「瓶子」

熱愛獨立雜誌的張樸認為,相較於其他雜誌,《MacGuffin》更像一個「苦行僧」,刻苦追尋著那些被遺忘和丟失的意義,而也是這種帶著執拗與狂熱的性格,讓它在當今的獨立雜誌圈內享負盛名。2016 年它被譽為「獨立雜誌界的奧斯卡獎」的 Stack Awards 評選為年度最佳雜誌獎,且隔年繼續蟬聯年度主編獎和年度藝術指導獎,可以說《MacGuffin》不但受到眼尖讀者的喜愛,在專家眼中同樣別出心裁。

「最重要的標準是它們表達了什麽。」Stack Awards 的創辦人 Steven Watson 表示。「很多雜誌放在書架上很好看,但你仔細翻閱會發現其中空無一物⋯⋯你必須能夠感受到和雜誌創造者的某些聯繫,理解到是什麽讓他們用全部身心去做這本雜誌。」

一本不談設計的設計雜誌

追溯《MacGuffin》雜誌的起源,幕後有著深厚的設計和歷史背景。十多年前,來自阿姆斯特丹的設計史學家 Kirsten Algera 與建築史家 Ernst van der Hoeven,因緣際會合作了一些創意專案,內容大多是關於設計、藝術與工藝的跨界融合,概念上已很接近後來共同創辦的《MacGuffin》,但當時他們還沒有印在紙上的打算。

關鍵的一刻發生在 2013 年,那時他們兩人坐在一台摩托車上,長時間在越南北部四處穿越,為了尋找做天然藍染和亞麻紡織的當地職人。他們意識到,當時市面上沒有一個好的平台,能夠探究設計與工藝之間的關係、討論那些沒有名氣的設計,以及探究物件所蘊含的故事和生命力;在摩托車撞上一隻水牛後,他們心中浮現了創辦雜誌的念頭。

「大多數我們所知道的設計大會和雜誌都是聚焦在技術創新、偶像性的設計、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永無止境的新事物。而我們認為,當設計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其實是一個更寬廣的敘述體的一部分,我們想探討『事物的生命』,而不是展示『事物的設計』。」

1992 年荷蘭藝術家 Yvonne Dröge 嫁給了一個名為 Wendel 的木製櫥櫃,並正式改名為 Yvonne Dröge Wendel,他們在婚禮上承諾將陪伴彼此直到生命終結。收錄於《MacGuffin》第五期「櫃子」
1992 年荷蘭藝術家 Yvonne Dröge 嫁給了一個名為 Wendel 的木製櫥櫃,並正式改名為 Yvonne Dröge Wendel,他們在婚禮上承諾將陪伴彼此直到生命終結。收錄於《MacGuffin》第五期「櫃子」

對時下趨勢的不滿,以及對探究物與冷門設計的堅持下,兩人在 2015 年迎來了第一本《MacGuffin》雜誌,首刊在短短兩週內銷售一空。「這是一本不談設計的設計雜誌。」他們說。雖然定位為設計雜誌,卻不是將設計視為最終的產品或成果,而是探索過程本身和發現意義的開端;即使是介紹作品,也是著重在人與物的互動關係,不以產品照或設計師肖像填充版面,這樣的思維對於「設計雜誌」這種媒介來說,具有顛覆性的意義。

「這個雜誌集結了所有獨立雜誌中令人興奮的元素。」擔任 Stack Awards 獎項評審的 Jeremy Leslie 激動地說。「它的耐人尋味和創造性,徹底重塑了設計雜誌的既有類型,同時吸引了核心受眾之外的人——將設計置於如此多元領域的內容之中,意味著任何擁有一絲好奇心的人都會沈迷其中。」

成為一個性感的書呆子

誠如 Jeremy Leslie 所說,要喜歡上《MacGuffin》並不難,只要擁有一顆好奇心,就能體驗一種見證未知的閱讀快感。除了前述提到的窗戶,它們至今做過的主題還有床、櫃子、地毯、繩子、水槽、球、褲子、桌子、瓶子、鏈子等,每當你覺得似乎沒有更多能探索的事物了,半年後又有另一個全新的主題和驚人的知識躍然紙上。

除了博學的內容,閱讀《MacGuffin》也是一種令人酣暢的視覺享受。雜誌中充滿獨具巧思的圖像敘事,部分主題會邀請藝術家或攝影師重新呈現,加上顛覆常態的前衛版面設計,有時甚至圖像和文字重疊或碰撞在一起——在雜誌定位上,它似乎不只是在挖掘深度內容而已,畢竟以兩位創辦人的資歷,他們大可前往學術界發展,不必沒日沒夜被時間追著跑、燃燒資金做一本雜誌。

「我們希望《MacGuffin》融合對強烈圖像設計的關注以及獨立的內容與智慧,一本有著『書呆子』氣息和『亮眼』視覺美學的雜誌。」兩位創辦人說。而當他們被問到為何要在新媒體時代選擇紙本雜誌,他們表示由於設計背景出身,他們都熱愛著印刷的工藝性,同時享受雜誌帶來的閱讀和重讀體驗,以及它無可取代的觸覺和收藏性。「我們認為和稍縱即逝的網路相比,雜誌是更好的媒介。」

《MacGuffin》第 1 期至第 10 期雜誌封面
《MacGuffin》第 1 期至第 10 期雜誌封面

從 2015 年發行的創刊號至今,《MacGuffin》已經發行超過十期,且至今仍持續運作著。即使 21 世紀並不是一個適合雜誌生存的時代,《MacGuffin》依然抱著另闢蹊徑的堅持,拋開設計雜誌的框架和主流文化的期待,以獨立雜誌的姿態為世界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