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 Sherman(辛蒂・雪曼)本名為 Cynthia Morris Sherman,1954 年生於美國紐約州紐澤西市格蘭嶺,為 Pictures Generation(圖像世代)團體中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身兼攝影師、演員與導演,曾獲麥克阿瑟獎助金、哈蘇攝影獎、美國國家藝術獎等重要獎項。1972 年進入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攻讀視覺藝術時開始繪畫,憑攝影嶄露頭角後,持續探究身分建構的複雜背景,將藝術、名流、性別、攝影涉及的視覺及文化符碼拋擲於股掌間,一鳴驚人的系列作〈Untitled Film Stills〉集結 70 張黑白自拍肖像,視線繞過大眾傳媒再現的虛像又重返己身,映射出藝術片或 B 級片中的典型女性角色形象,年僅 26 歲時,便憑此系列在實驗藝術展演空間 The Kitchen 舉行首場個展。

80 年代後,開始大量運用彩色底片,服裝造型、照明和表情也益發考究,影射的角色生產場域更擴及雜誌夾頁廣告、時尚畫報、歷史人物肖像、軟蕊情色照⋯⋯等,也首度聚焦於人偶及假肢,特寫肉體如何既承受創傷又散發暗示;為另類搖滾樂團 Babes in Toyland 合作拍攝唱片封面、舞台背景之餘,首部執導作品〈Office Killer〉於 1996 年躍上大銀幕,同時是威尼斯雙年展、惠特尼雙年展⋯⋯等代表性國際藝術盛會常客。早慧的 Sherman 在藝評圈與藝術市場中皆成就卓著,不僅是全球主要藝術場館的大型回顧展主角,亦屢創攝影作品拍賣價新高,曾於 2011 締造史上最昂貴照片紀錄。

出生後不久,Sherman 舉家搬到秩序井然而單調的郊外住宅區,身為五個手足裡年紀特別小的么女,家戶必備的電視對她而言,無疑是周遭最能激發幻想的友伴。於是,尚不知藝術為何物時,她已對化身為不同角色萌生興趣,但多半不模仿鄰里中常見的完美嬌妻,反倒愛扮成邪惡女巫或老人;新聞、廣告、影劇節目反覆播送,Sherman 一邊蒐集眾生百態經螢幕選輯後的特質,一邊對這件事產生了初步的認知。

然而,直到上大學前,Sherman 都對學院內的藝術的一切毫無概念,甚至還以為藝術家「就是在法庭上速寫或畫諷刺漫畫的那種人」,但高中畢業後,在心態開放的父母支持下,她從大西洋海濱的老家搬到伊利湖畔,成為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視覺藝術系新生。在校期間經視覺兼裝置藝術家 Barbara Jo Revelle 引介,原先習畫的 Sherman 認識了觀念藝術及其他當代藝術形式,發覺攝影除了能透過描繪經驗來顛覆想像,也是實踐創作自由的出口。

儘管藝術啟蒙得不算早,Sherman 卻迅速地找到畢生代表作〈Untitled Film Stills〉的靈感,畢業後一搬到紐約市便展開行動,於 1977 至 80 年間化身為無數角色,化好妝後,利用在二手店或手邊的道具,在房內或精挑細選的街頭場景拍下自己,構成一系列黑白編導式攝影 (Fabricated Photography) 作品。悶悶不樂的家庭主婦、突然被拋棄的怨女、純真如小白兔的脆弱少女——這類人物扁平得荒謬,往往被預設為男性附屬品,但 20 世紀中葉的歐美電影卻普遍將之刻畫得理所當然;當年集年輕(23 歲)、女性等不利標籤於一身的 Sherman,偏要拾起相機迎擊刻板印象,先指出主流文化自詡寫實,實則正在扭曲現實,進而反思影劇工業如何形塑價值觀及身分認同,甚至在無形中加劇了結構性歧視與不平等。

一如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主張女性並非天生,而是「成為了女人」,Sherman 並不追求喬裝的逼真度,反而刻意突顯斧鑿痕跡,假髮有時脫落,妝容也不甚精緻,隱喻著世上所有身分建構背後,都不脫人與社會塑造 / 捏造的力量。從形式、尺度到質感皆使人聯想到電影宣傳照的〈Untitled Film Stills〉甫問世,旋即點燃關於女性主義、後現代思潮和再現 (Representation) 的熱烈討論,時至今日依然不朽;Sherman 本人並不以社會科學理論為動機,作品仍吸引眾多學者採取反男性凝視、使女性身體和戀物癖脫鉤的角度來剖析,卻又因其不典型的特性而產生紛紜解讀。

儘管有時也扮演光鮮亮麗的角色,不過大部分時候,Sherman 總對偏離主流、怪誕費解的人物更感興趣,且曾如此解釋扮演他人的動機:「真希望我能把每天都當萬聖節來過,盛裝打扮成各種稀奇古怪的角色,然後就這樣走進世界裡。」

80 年代開啟〈Rear Screen Projections〉系列後,Sherman 改用大片幅彩色底片;在愛滋病危機籠罩下,彼時的新聞版面常被病體占據,使她對肉體承受的各式暴力和傷害別有體會,因此〈Fairy Tales〉和〈Disasters〉談異樣和恐怖,本人未入鏡的〈Sex Pictures〉及〈Untitled〉後續作品,則使血跡斑斑的假肢和人偶結合道具,露骨地辯證殘缺與錯位對雙眼釋放的刺激。這段期間,她也重現了 15 至 19 世紀間的古典肖像畫,一套 35 張的〈History Portraits〉有義乳和頭顱紛飛,將華麗浸入放誕詭僻而逼出辛辣的後勁。

擁有無窮的創意加上無懼挑釁,為 Sherman 帶來莫大的成功,臨近世紀相交之際,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出資約百萬美元購買〈Untitled Film Stills〉全系列,但其作品行情實際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嚴格說來,Sherman 的作品顯然並非傳統的紀實攝影,但也不盡然是自拍肖像,或單純諧擬現成作品而已,也許藝評家 Arthur Danto 說得最貼切:「她創造的是『表演』」。因此,她也在 90 年代初便將觸角伸入樂壇,從唱片封面、舞台布景、音樂錄影帶一步步拍到親自進入宣傳片演出;首部自編自導的長片《Office Killer》劇情峰迴路轉又充滿意外角色,儘管未獲好評,卻無礙挑戰錄像創作的渴望,陸續產出《Heinrich Heine: A Birthday Video》、《Prima Donna》等導演或演出作品。

早早就在藝術圈成名的 Sherman,不但是曼哈頓藝廊先驅 Metro Pictures Gallery 的開幕首檔聯展藝術家,個展足跡亦遍布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巴塞爾藝術中心、馬丁–葛羅皮烏斯展覽館、舊金山和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世界各地的重要機構;日積月累的豐厚作品,也於 21 世紀後陸續出版成十餘本專著。

隨著年事漸高,Sherman 於 2010 年後放緩步調,時隔五年才以〈The Imitation of Life〉系列呼應舊作〈Society Portraits〉,繼描繪普世對青春與地位的戀棧後,再探人人面對老化的掙扎,並陸續在紐約、洛杉磯、柏林等城市展出。Sherman 未曾以特定族群或理論的代言人自居,只是為看似真實的現象加上引號,或大或小,將大眾媒體背後的敘事套路框起來挪作己用,引人驚愕咧嘴後自忖為何而笑,又為何隱約覺得這股似曾相識不太對勁。40 年過去,她始終深究人性、攝影與世界的關係,靈活地創造前所未有的批判來拓展想像力邊界,也繼續在紐約這座與她共創無數經典的城市裡,探討人類面貌之多元與彈性。

Cindy Sherman攝影書列表

共有 6 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