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現代攝影大師細江英公,與暗黑舞踏宗師大野一雄、普普藝術教母草間彌生齊名,為日本國寶級藝術家。細江以拍攝文豪三島由紀夫的《薔薇刑》享譽日本及西方,其影像作品涵蓋情色、性別、肉體、生死等題材,相互構築出超現實的神秘色彩,之中不乏抽象與宗教的深沉意涵。1933 年出生於山形縣的佛教祭師家庭,細江自小於在東京成長;十八歲時獲得富士攝影大賽學生部金獎,以此機遇於 1952 年進入東京寫真短期大學(今東京工藝大學)。

在攝影生涯初始期的 50 年代起,便確立其獨特的藝術觀。1957 年,細江英公參與攝影評論家福島辰夫策劃的「十人之眼」展覽,進而在 1959 年與川田喜久治、佐藤明、丹野章、東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等人合力創辦「VIVO」,成為日本現代攝影中極具代表性的攝影團體。「VIVO」在世界語中意為「生命」,當中成員的作品多數針對戰後日本的處境,透過影像傳遞個人的表現主張,與當時的寫實主義攝影主流大相徑庭。1961 年 VIVO 解散,細江持續與各類藝術家進行跨界合作,藉由戲劇、文學、表演和電影等多元表達途徑,將主觀性訴諸象徵和隱喻,並攝影媒介從戰後紀實和現實主義中解放。

「異形而扭曲、嘲諷而怪誕、野蠻而汎性,彷彿有抒情的清冽底流潺潺流淌於眼不可見的暗渠之中的世界。」—— 《薔薇刑》序文〈細江英公序〉,三島由紀夫

細江以精練對比呈現兩性軀體之美的《男與女》(カメラアート社,1961)及其續作《抱擁》(写真評論社1971)奠定其獨樹一幟的影像魅力,詭譎而詩意的視角獲得日本文學家三島由紀夫高度讚賞,1961 年委託其拍攝評論集的封面和插頁。細江以三島的裸體為凝視主體,在東京馬込的三島自宅中展開拍攝;刻意鍛練的肉體在劇場性的荒誕構圖下,淋漓盡致地展現生命的不朽,而暗房沖洗的高反差及蒙太奇拼貼手法,則呈現出深不可測的造像虛構性。一系列照片象徵著「美與無法接近的痛苦並存」,1963 年集結為《Killed by Roses》首次發表,初時並未引起迴響,直到 1970 年 11 月 25 日三島由紀夫自殺, 1971 年第二版改名為《薔薇刑》推出而名聲大噪,成為細江最為人所知的代表作。

另一位與細江頻繁合作的藝術家為舞踏創始者土方巽,經典作品《鎌鼬》自 1965 年開始拍攝,1969 年由現代思潮社出版,獲得藝術選獎文部大臣賞。書中畫面由東京的巢鴨、葛飾一帶作為開場白,接著轉向土方巽的故鄉 —— 日本東北的傳統農村風景。「鎌鼬(中文:鐮鼬)」取自日本地方傳說中一種形似鼬鼠的妖怪,會用像鐮刀一樣銳利的爪子襲擊遇到的人;細江曾提及書中共出現了兩隻鎌鼬,即是作為舞蹈者的土方巽和作為攝影師的自己。透過舞踏的即興表演結合眼見的農村地景,細江與土方巽以「傳統」為舞台,創造出極富魅力的組合,在日本戰後混亂動盪的時期,尋求肉體之上的心靈自由與內在意識。

《薔薇刑》和《鎌鼬》看似純然「主觀性的記錄」,於細江自身而言,卻是跳脫攝影觀點中「記錄性」和「自我表現性」對立的二元論,即「主觀與客觀同時存在」的作品。在其自傳三部曲中之一《球體寫真二元論:我的寫真哲學》中,細江認為「所謂的攝影,是被攝體與攝影家兩者關係的藝術。若從攝影的角度觀看兩者之間的關係,越接近被攝體,代表重視客觀之記錄性,相反地越接近攝影家時,則代表重視攝影家主觀之自我表現性。」在職業生涯的五十年來,細江持續拓展更加自由、具創造性的攝影表現,遊走於紀實和寫意的邊界。

不僅致力於自身創作,細江亦致力於培養下一代攝影師,身兼創作者、教育者及改革者等多重身分。1974年,細江與深瀨昌久、東松照明、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等人設立 WORKSHOP 寫真學校;1975 年擔任東京寫真短期大學教授;1981年擔任日本寫真協會副理事長;1994 年擔任東京工藝大學藝術學部教授。在日本尚無收藏攝影作品之風氣時,細江提議成立清里攝影藝術博物館,以教育為目的收藏原始攝影版畫,並成為首任館長。細江在日本攝影史上擁有著重大的影響力,1998 年被授予紫綬褒章,1999年受知名出版社 Aperture 列為「世界聞名攝影家」,2003 年榮獲英國皇家攝影協會特別勳章,並分別於 2007、2008 年榮獲旭日小授與每日藝術賞。

細江英公攝影書列表

共有 7 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