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出生日本茨城縣土浦市,畢業於立教大學經濟學系,日本戰後代表攝影師之一。十八歲時因為興趣開始接觸攝影,當時便以至伊豆拍攝的藝妓照片獲得土門拳與木村伊兵衛評選在知名攝影雜誌《カメラ》上刊登。

大學時期參加攝影社,1955 年畢業後進入日本知名出版社——新潮社工作,隔年《週刊新潮》創刊,開始擔任該刊的攝影師。1957 年參與第一回《10人の眼》展(由攝影評論家福島辰夫策劃),並加入日本攝影師協會。

1959 年 2 月離開新潮社成為自由接案攝影師,舉辦了首次個人展《海》,展出作品取材自引起日本反核聲浪的第五福龍丸事件。同年 7 月與曾一同參與《10人の眼》展的細江英公、東松照明、佐藤明、丹野章、奈良原一高等人成立攝影團體 VIVO。

1965 年發行的攝影集《地図》是川田喜久治最知名的作品,拍攝歷時五年,由廣島原爆圓頂館出發,紀錄了戰後日本,如何摧毀與被摧毀,如何轉身面對新世界的開始,和土地如何承受與家國有關的仇恨,檢視著 20 年來被記憶撫平的時光。以充滿歷史記憶的象徵及隱喻,和當時攝影所強調的濃厚紀實性質劃分開來。初版的《地図》由大江健三郎撰寫序文、杉浦康平擔任設計,限量 800 份,成為了一冊傳奇,稀有度日益攀高,最終如同神話般存在,被譽為日本戰後攝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攝影書。

1971 年發行攝影集《聖なる世界》宛如一本怪奇博物誌,搜羅了來自歐洲與亞洲的詭誕之物,川田透過強烈的黑白對比與奇異錯置的構圖,將這些抽象怪誕且散發著濃烈巴洛克風格的影像,構築出一個潛藏在人類心裡,瘋狂又怪誕的世界。

1987 年 9 月,川田前往沖繩縣讀谷村拍攝日本 20 世紀最後的日環食。隔年又到小笠原諸島的父島拍攝日本 20 世紀最後的日全蝕。這些拍攝最終彙整於 1996 年出版的攝影集《The Last Cosmology》中,此書獲得了第46回日本寫真協會賞的年度賞。同年川田亦榮獲第12回東川賞。

相較其他 VIVO 成員,川田喜久治的作品產量不高,卻十分具名氣及代表性。由於經歷過日本戰後的高速發展與改變,他對觀察事物的暫時性有著強烈的興趣,其拍攝往往投注大量時間,主題與內容也常隨之調整與更動,這使他跳脫了木村伊兵衛或土門拳那種圍繞特定主題和項目的紀實攝影。

2004 年獲得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

2011 年獲得日本攝影學會終身成就獎。

2016 年發行攝影集《遠い場所の記憶:1951 – 1966》伴隨著第三屆代官山攝影博覽會(代官山フォトフェア)的開幕而發表,此書收錄了川田於 1951 至 1966 年所創作的黑白攝影作品,這些作品顯示了他在早年時期便建構了自己專屬且別具特色的攝影表現方法。

自社群時代來臨,川田亦不斷透過 Instagram 發布自己的作品。2018 年 9 月 5 日,他上傳了一張海報的照片,上面寫著「Everything was beautiful and nothing hurt」,這句話是美國作家寇特·馮內果的反戰小說作品《第五號屠宰場》之中的文字。當日的數小時後,他發布了另一張照片──電視新聞上一排排汽車在颱風過後陷入火海的畫面。一連串的諷刺詩意,穿透社交媒體的稜鏡,呼應著其六十年來的攝影脈絡。

2022 年發行攝影集《Vortex》選自川田發表於 Instagram 上的照片集合,多數圖像捕捉於川田居住的東京,重疊他在過去幾十年間發表的影像,共同譜出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融合文本。

川田喜久治曾形容自己的作品為「捕捉和表達自己與時代特徵場景之間的關係,以當時可能的形式將它們放在一起,從這種積累中誕生出一種風格」,其作品反覆探求著影像紀錄的嶄新形式,以深入事物更深層的並列關係。

川田喜久治攝影書列表

共有 7 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