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7
- Softcover
- 244 pages
- 225 x 299 mm
- Edition of 400 copies
- 2024
「塑膠時尚」是描述當今趨勢的表現詞。如今,時尚的推廣主要依賴社交媒體像是Instagram,品牌透過符號logo、具標誌性的設計以及合作系列等視覺元素,在手機這樣的小螢幕上也能顯現出品牌的主張,且吸睛受消費者喜愛的元素。這種消費,代表著品牌符號性消費。但時尚真正的本質超越了螢幕,其實是在穿著之後才能體會的精緻裁剪或高品質面料等。符號本身並沒有固有的價值;品牌符號本來應該存在於那些具有本質價值的事物之上。然而,在社交媒體與網路數位平台的加速發展中,無視本質的符號消費在時尚與消費者中已經是一大趨勢。另一方面,塑膠是為了應對戰後的消費社會中為應對大量生產而開發的材料,本身並不具有內在價值。現在周遭的各種物品都被塑膠包裹,並附加了顏色、品牌標誌、口號、廣告等所有符號性價值,呈現為「有價值的物品」。正因如此,塑膠和當前的時尚具有共同的特點——將沒有固有價值的物品通過符號化的方式呈現為有價值的東西。
在定義了塑膠時尚之後,我想談談時尚風格。我認為以上所述的塑膠時尚並不具有魅力。因為選擇塑膠時尚的人們,其判斷標準往往是關於時尚、流行、模仿某人或吸引注意力等「對他人的向心力」,這種時尚與個人沒有深刻的聯繫,無法被稱作是個體獨特的風格。 那麼,反過來,什麼樣的風格與個人有較強的聯繫呢?簡而言之,就是「對自我的向心力」。
例如,以ASICS的運動鞋為例,若有人因為時尚或品牌的合作而選擇購買這雙鞋,這是基於「ASICS=時尚」這個符號,這是對他人的向心力;而另一個例子則是,某人因為想要晨跑而選擇了ASICS,則是對自我的向心力。時尚的流行或是追求「時尚感」的意識,本質上來自於他人對其的評價,因此這些選擇標準也屬於他人。而後者的例子則是根據自身跑步的需求來做出的選擇,這時候選擇標準來自自我。 透過不斷累積「對自我向心力」的選擇,一個人的時尚會與他的個性、興趣和生活方式相契合,從而加強與時尚之間的聯繫,並使其個人風格更具吸引力。
那麼,誰又體現了「對自我的向心力」的時尚呢?我決定以年齡作為一個判斷標準。在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年齡階段,很多人的時尚選擇受異性目光、自我表達、流行等「對他人的向心力」影響。即使在四、五十歲的年齡中,這些趨勢也並不少見。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至六、七、八十歲,這樣的意識逐漸減弱,愈發轉向對自我向心力。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更關注的是自己生活的舒適性以及符合自己興趣的衣物,而不再過於關注他人對自己外貌的看法。他們的風格比年輕人的時尚更為彰顯個性,也是一種不受符號束縛的原創時尚。我認為,這正是他們的時尚更具吸引力和獨特性的原因。
31 1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