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4
- Softcover
- 320 pages
- 218 x 280 mm
- ISBN 9783945852446
- English
- Jun 2021
德國設計在 1920 年代由包豪斯學院(Bauhaus)和德國工作聯盟(Deutscher Werkbund)打響名號。1949 年德國分裂後,設計和日常文化也在邊界兩側走向不同的發展;在西方的聯邦德國,設計成為出口經濟的推動力及「德國製造」品牌的象徵;而在東方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設計被納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系中,並強調設計應能讓廣大民眾負擔得起。
柏林圍牆倒塌後三十多年,Vitra 設計博物館首次呈現兩個德國戰後設計的全景式回顧展《German Design 1949-1989: Two Countries, One History(德國設計 1949-1989:兩國一史)》。展覽由 Vitra 設計博物館及 Kunstgewerbemuseum 柏林裝飾藝術博物館共同策劃,前者位於西德、後者位於東德,透過兩個德國機構相互呈現東西德設計的對比選集,探討兩德之間的意識形態和美學差異,以及彼此的相似點和關聯。
伴隨展覽推出的同名專著《German Design 1949-1989: Two Countries, One History》,內容按時序進行編排,分為三個時期:1949 年至 1960 年、1961 年(柏林牆建造之年)至 1972 年、1973年 至 1989年(柏林牆倒塌之年),生動地展示戰後德國設計歷史的發展脈絡。此書收錄逾 300 張插圖以及來自設計領域的諸多範例,從大眾熟知的經典家具和燈具,到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室內設計,以至時尚、紡織品和個人裝飾物品,展示出兩個德國的設計如何在冷戰期間與歷史、日常文化和世界政治密不可分。
書中亦介紹此一時期的關鍵人物──工業設計師 Dieter Rams、建築師 Egon Eiermann、家具設計師 Rudolf Horn 和陶藝家 Margarete Jahny 等,並關注設計學校(如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包豪斯思潮的深遠影響,涵蓋產品類型學、設計教育方法,以及政治色彩濃厚的「何為好設計」的討論。
《German Design 1949-1989: Two Countries, One History》以共同歷史的角度探討東西德的設計現實──雖然充滿對比與衝突,但也存在共享與連結。書中另收錄 20 篇設計歷史學家的文章,包含 Paul Betts、Greg Castillo、Petra Eisele、Siegfried Gronert、Jana Scholze、Katharina Pfützner、Eli Rubin、Katrin Schreiter、Oliver Sukrow、Carsten Wolff 等;並且收錄了與 Prem Krishnamurthy、Renate Müller 和 Dieter Rams 的訪談,進一步深入展覽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