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同人誌作為一種志同道合的攝影作品結集,在香港已沉寂多年,對上一本已要追溯至2009年,由黃勤帶及岑允逸等攝影師出版的《麻雀》,可惜三年內只推出三期後便無疾而終。這些年坊間不乏攝影師以不同形式推廣攝影,去年初,一群本地攝影愛好者成立攝影組織「Ménos 心象社」,不定期舉辦攝影講座及Photo Walk等,最近更結集11位成員作品,推出攝影集《Prologue》,首期主題是「Hong Kong Street」。

顧名思義,攝影集主題是香港街頭,有地鐵乘客、街上行人、豬肉檔主或後巷偷閒抽煙的員工,這些人或直視鏡頭,或匆匆行過,這些照片既是街頭百態的寫真,也是香港社會的縮影。閱讀過程中,垃圾桶、露宿者、流浪貓、拾紙皮或推石油氣罐老人家的照片不斷浮現,無形中加強了一種印象,反映香港的貧窮問題。無可否認,在金融都市的光環下,香港仍有許多生活困苦的人。

將鏡頭對準露宿者的攝影師林敬豪說:「香港街拍文化不太廣泛,大家只在拍靚人靚景,我認為不足的是沒有太多人去關注那些被遺忘的人,其實我們總能經常在街頭遇見露宿者或拾荒者,只是有些人沒有選擇去看見。」他鏡頭下的露宿者及流浪漢,有的睡在金舖前,有的徘徊在後巷,這些都並非隨機抽樣能拍攝到的畫面,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後,盡可能在不騷擾對方的情況才按下快門。

仔細翻閱攝影集,有些照片能明顯見到畫面的趣味點,如途人的眼神或舉止。然而更多是編輯的心思,將相似元素的照片並排,如抽煙的人、地鐵的孩童、露出肚腩的伯伯與小孩,既有歸類效果,亦產生另一種趣味效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兩張上下並置直視鏡頭的照片,一張是街頭表演者戴着太陽眼鏡及草帽開心唱歌,一張是衣衫襤褸流浪漢的無助眼神,兩種不同的街頭生活照片形成強烈對比,這種效果是單獨觀看時所缺乏的。負責編輯攝影集的鄭偉學說:「無論是順序看或者隨意翻閱,都希望讀者能發掘相片之間的互動,以及段落之間的故事性,然後在腦海內建構各自的想像空間。」

有別於固定排版的攝影集,《Prologue》的閱讀體驗是有驚喜的。有時是一張跨版照片、有時是對齊或對角的兩張照片、有時是一橫一直,甚至是三張不同尺寸的照片,甚至是一片黑色或紅色,呈現出不同的節奏,閱讀時無法估計下一頁是甚麼畫面,而每一次翻閱,都可能有不同的發現。攝影師梁舒婷說:「這種編輯及排版心思,令讀者有閱讀的新鮮感及好奇心。」當然這種優點同時也可能是缺點,畢竟有時彩色與黑白照片之間的過渡效果並不總是理想,有時難免會顯得跳脫,但無論如何,它至少提供不同的閱讀方式。

作為一本同人誌,《Prologue》不是逐一介紹每位成員的作品,而是將所有人的作品視為一個整體,再進行編排。這樣固然需要更多的心思去處理,雖然每個人拍攝的地點及風格不盡一致,或是動感畫面、或是曖昧色彩,然而在「香港街頭」這個大主題下,眾人各自發揮,卻合併成更多元化的香港街頭。攝影集最後分別收錄每位攝影師作品的縮略圖,其實也是另一種展示作品的方式,讓人去了解各位攝影師的作品。這種手法令我想起日本東京街頭攝影師創辦的同人誌《VoidTokyo》,然而《Prologue》的主題內容,卻絲毫不比它遜色。

── 攝影同人誌《prologue》記香港被遺忘的人,原文出自 顯影 photogstory

限時活動:歲末回饋感恩週・2024年度熱銷好書・9折限時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