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名版

阿兵哥 3x1

田裕華杭大鵬張良一

已售完,無法購買

160 頁
2017 年 12 月初版
精裝
264 × 246 × 20 mm
中文、英文
ISBN 978-957-43-5171-8

阿兵哥 3x1 田裕華 杭大鵬 張良一的軍旅映象

開啟「軍事人文」題材的新視野

「台灣軍人的形象是什麼?」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但答案也可能最撲朔迷離。最大的原因,是台灣從戰後至今,有上千萬名男人投入軍旅,參與對台灣軍人形象的塑造,每個人的感受不同。早期戒嚴時代,不斷強化軍事,職業役軍人包山包海都管(想想警總),威武不可一世;義務役軍人則是「男人真命苦」,千錘百鍊苦不堪言。民主化之後,不斷精簡軍事,軍人轉為中立化(志願役)、救災部隊化(義務役)和志工化(替代役),地位也今非昔比。從強化到弱化,從非正常化到正常化,台灣軍人的形象和地位,無法定於一尊。

不過,在已知台灣軍人形象的複雜光譜中,有一段是長期空白的,那就是「素顏軍人」。無論古今台外,軍人形象往往被過度「加料」,失去本來面目。有的出於政治考量,如戒嚴年代的台灣、當今的中國,都刻意突出軍人威武陽剛的形象;中國甚至加入情色元素,在閱兵場面要求女兵「胸線對齊」造成吸睛效果;美國則逆勢操作,在宣傳上強化軍人「慈愛」的一面,會保護和擁抱在中東佔領區的孩子,企圖平衡美軍在當地的負面形象。

也有的出於商業考量,例如台灣《報告班長》的搞笑、《軍中樂園》的獵奇、韓國《太陽的後裔》俊男美女式的愛情,都努力將軍人題材換成白花花的銀子,說穿了,只是迎合市場,過度加工,無關乎真實而普遍性的軍人形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近出版的攝影集《阿兵哥3x1 田裕華/杭大鵬/張良一的軍旅映象》,就顯得「異軍突起」,而且特色明顯。它的特色,從封面照片就可以看出來。那是一群菜鳥兵,在集合時,個個臉上露出茫然、惶恐的表情,和身上筆直整齊的制服呈現鮮明對比。簡單的構圖,就把「個人」和「體制」的關係交代清楚,意象既鮮明又充滿隱喻。而且,因為每個軍人都從菜鳥幹起,都曾經如此茫然,因此又傳達真實的生命經驗,能超越國界喚起共鳴。

這就是台灣在軍事攝影或軍人影像中,一直缺乏的「紀實風格」。這種紀實風格,在軍事+政治、軍事+商業之外,切出一個「軍事+人文」的嶄新視野,讓軍人以素顏出現,回到人的本質。而且,這種紀實風格,在這本攝影集比比皆是。

本書的緣起,帶有一點傳奇性。他們是三個大學生出身的阿兵哥:田裕華、杭大鵬、張良一,在1990年代台灣從軍事戒嚴走向民主化的變局中,因緣際會取得罕見的攝影權,得以觀察和紀錄當年的部隊生態,捕捉「野生」的國軍形象,這種形象真實而自然,甚至帶有濃厚鄉土味,卻不可能出現在官方宣傳片中。甚至在上個世紀的台灣,因為環境的嚴格限制,這種軍人的紀實影像相當少見,從而使本書價值倍增,這是三位攝影者始料未及的。

這些紀實影像,都不約而同的把軍人從國家機器、宣傳工具,一個個「還原」為普通的人。他們沒有誇張的肌肉、明星的顏值、顯赫的官階,也沒有衝鋒陷陣、浴血戰場,而是被國家從南北各地召來當大頭兵。他們會嬉鬧、打架、搞笑、耍帥,會幫孩子換尿布、幫狗狗洗澡、幫弟兄加菜;喜歡看養眼的美女海報、喝維士比加咖啡、在過年小賭一把、在中山室射飛鏢、在餐桌上躺著講電話;有的忙裡偷閒作日光浴,有的忙裡偷空作油畫,大家要散很散,要忙很忙,既能打混摸魚,也能拚命幹活。即使是操演場合,這些紀實影像也不走「軍容壯盛」、「我武維揚」的套路,反而捕捉阿兵哥被操到非常痛苦的表情,或累得垂頭喪氣的模樣。而這些,不就是軍人最真實的生活經驗嗎?

這些照片呈現的,都是無合成、無添加的軍人形象(全書採用黑白攝影呼應之)。作者並不企圖顛覆或解構現狀,而只是忠實記錄。他們在大學都受過攝影學訓練,知道可以在軍中拍照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此都能把握機會,拿起相機紀錄身邊弟兄,拍出有著1990年代台灣阿兵哥味道的「原生相」。素樸的拍攝精神,使紀實的影像內容得以成立。

翻閱這些照片,頗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由於軍事代表國力,為了宣揚國威,軍人不論個人或集體形象,往往被刻意加工、美化而失真,這在長期軍事戒嚴的台灣特別嚴重,導致軍人形象有點弔詭:「典型」往往不真實,「非典型」反而真實。2017年,「真實」(素顏、非典)的軍人形象終於在這本書出現了,他們就像我們周遭的一切少年兄,甚至根本就是我們的寫照!這本書的出版,讓我們看見阿兵哥的日常,也讓我們思考:讓軍民關係更親近、或提升軍人的自我認同,除了把軍人神化、超人化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行之道?

特色簡介

  1. 20世紀台灣少見的「軍隊紀實攝影」之作,呈現「軍事人文」新題材。
  2. 涵蓋馬祖、成功嶺、龍潭三大軍事重鎮,內容具豐富多樣性。
  3. 收錄近百張珍貴照片,真實捕捉1990年代台灣大變局下的軍人風貌。
  4. 資深攝影名家張照堂主編,重量級攝影評論家蕭嘉慶和郭力昕撰序。
  5. 全書中英文對照,讓具有台灣特色的影像作品,打開國際能見度。
  6. 特別設計(張良一):其中五組照片呈現今昔對比,視覺別開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