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鬼城、遺跡⋯⋯那些被世界遺忘的荒蕪之境

廢墟,或遭遺棄的空間,一向是攝影常見的拍攝主題。在某一種崩壞狀態之中,所有斑駁的、衰敗的、褪淡的景象,勾勒出建物環境的流變,美麗或滄桑的背後,浮現的是與人類文明之間的複雜關係,更指向人類歷史不斷輪迴的拆與建──攝影師在那倖存現場,拍下時間流經的筆觸,紀錄著此地日夜流轉的空間書寫。

這 5 本攝影書,各收錄了不同地域和視角的廢墟狀態。德國攝影師 Ursula Schulz-Dornburg 前往世界邊境,拍下一座座宛如紀念碑的荒野廢墟,以及象徵蘇聯時代意志的城市遺物;捷克攝影師 Josef Koudelka 在一場考古之旅中,拜訪無數古羅馬和古希臘的遺跡,追憶 2000 多年前的文明殘影;從日本外海荒廢近半個世紀的鬼城,到歷經戰事摧殘的黎巴嫩老飯店,皆實實映照出過往的離散故事、物質的記憶,事過境遷的權力建構與破壞。


Yves Marchand & Romain Meffre《軍艦島》

© Yves Marchand & Romain Meffre
© Yves Marchand & Romain Meffre

端島是一個位於日本西南端的小島,距離九州長崎港約 20 公里。因它的外型和三菱重工建造的戰艦土佐號相似,因而被稱作軍艦島。十九世紀工業化浪潮中,在島上發現了煤層,由三菱財閥經營採煤的業務。在煤礦的周圍,建有由鋼筋混凝土建成的住宅群,工人定居在島上,人口急遽增加,小礦島迅速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小城市。

在 1950 年代,軍艦島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而人口最多的時期是在 1960 年,共有 5267 人居住,人口密度是當時東京特別區的九倍。島上除了有礦場施設外,還有住宅、學校、店鋪、醫院、寺院、電影院、理髪店等。端島的煤礦於 1974 年 1 月關閉,所有的居民於同年離開,出入的港口被封閉,從那時起,該島成為今日世界著名的鬼城。

© Yves Marchand & Romain Meffre
© Yves Marchand & Romain Meffre
© Yves Marchand & Romain Meffre
© Yves Marchand & Romain Meffre
© Yves Marchand & Romain Meffre
© Yves Marchand & Romain Meffre

來自巴黎的攝影師組合 Yves Marchand 與 Romain Meffre 於 2008 與 2012 年分兩次進入端島拍攝了島上的現況,穿插於書中的歷史照片,則由伊藤千行所拍攝,還原了同一場景的真實過去。

Ursula Schulz-Dornburg《The Land in Between》

© Ursula Schulz-Dornburg
© Ursula Schulz-Dornburg

廣袤邊境上,遺跡般的建築物和石牆佇立,飽經風霜的鐵或混凝土已然遠離最初建造時的用途,成為一座又一座紀念碑。在攝影集《The Land in Between》中,這些彷彿失蹤的風景,以黑白影像為主體,隱述著過去的政治制度、消解的文化和社會證詞;美麗而蒼漠的背後,浮現的是地貌與人類文明之間的複雜聯繫和矛盾。

© Ursula Schulz-Dornburg
© Ursula Schulz-Dornburg
© Ursula Schulz-Dornburg
© Ursula Schulz-Dornburg

回顧社會文化、政治與經濟,一些在歷史上被稱作門戶或「中間的土地」的爭議地理位置,其意義往往不是由地域本身來衡定,而是透過歐洲和亞洲、東方與西方,新舊之間的相對性被闡述。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德國攝影師 Ursula Schulz-Dornburg 走訪亞美尼亞、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等地,在民族學的好奇心和考古學的視角下,紀錄了一系列建築物和環境在時間下的衰變,並勾勒出背後可能的故事與過去,以及權力的建構與破壞。

© Ursula Schulz-Dornburg
© Ursula Schulz-Dornburg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在荒蕪地區找到這些人造建物,藉由地平線與之的關係,或當下的特殊光線,在物體、地景和我自己之間取得平衡。 我站在這些建物前面,透過雙眼,在不同層面上閱讀它。」

從沙烏地阿拉伯現已廢棄的奧斯曼鐵路項目的廢墟、亞美尼亞於蘇聯時代所建設的公共汽車站、到美索不達米亞的臨時沼澤住宅,Schulz-Dornburg 所拍攝下的影像也成為這些地方在消失前,遺留世上的最後畫面。

© Ursula Schulz-Dornburg
© Ursula Schulz-Dornburg

此系列獲得加拿大著名的 Aimia 當代攝影獎 (AGO Photography Prize),以及 2018 年 Paris Photo-Aperture Photobook Award 年度攝影展覽目錄獎。

Ursula Schulz-Dornburg《Yerevan 1996/1997》

© Ursula Schulz-Dornburg
© Ursula Schulz-Dornburg

在多元的攝影生涯中,德國攝影師兼畫家 Ursula Schulz-Dornburg 經常前往偏僻、被忽略的地區,紀錄著人造環境的過渡與變遷,並以概念性創作聞名。在 1996 與 1997 年間,她帶著小型的便攜式相機前往亞美尼雅旅遊,並紀錄集結成《Yerevan 1996/1997》一書,書中影像映射著她在路過國家首都埃里溫(Yerevan)所見的景致——來自前蘇聯時期遺留下的產物,作為一處公元前 8 世紀即存在的文化古都,過去的未來主義在今日卻演變成了古老歷史的一環。

在 Ursula Schulz-Dornburg 返國後,便開始著手編輯這趟旅程收穫的成果,並在 2001 年將這些照片黏貼在一本亞美尼亞學校的筆記本中,然後獻給她當時正在學習建築的女兒 Julia。在這過程裡,旅途與時間情感及記憶拓展出全新的生命體驗。翻閱《Yerevan 1996/1997》時,映入眼前的便是來自筆記簿的摹本,讀者將跟著攝影師穿越時空地踏上偏僻野地,分解人造文化物的歷史軌跡。

「許多前蘇聯建築,包含埃里溫的多數蘇聯房屋都被夷為平地,以便為城市更新騰出房間,儘管這之中存還是有著許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而遺留的建築文物,但事實是許多建築仍流逝於歷史之中。」

Robert Polidori《Hotel Petra》

© Robert Polidori
© Robert Polidori

佩特拉飯店(Hotel Petra)座落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中心,為黎巴嫩內戰前重要的歷史標誌,毗鄰大劇院,曾為當地最熱門的飯店之一。1975-1990 年內戰後,Solidere 公司成立,目標為拆除與重建貝魯特市中心的都市結構。然而在 1992 年,佩特拉飯店被列為貝魯特市修復重點建築,隨後數年間,因而獲得了保護與阻絕人為侵擾。2010 年,Robert Polidori 開始為經歷內戰摧殘的佩特拉飯店拍攝建築的室內空間肖像。

© Robert Polidori
© Robert Polidori
© Robert Polidori
© Robert Polidori

攝影師在訪談中曾提及:「我將這些乘載層層塗料而歷時斑駁的牆面,看作是一個正在緩慢衰變的過程,而它最終的樣貌與許多當代抽像畫家所關注的內容極為相似。這些情形下,並非因特定意圖有所改變,而是由多位工匠與畫師,歷經不同時間點及各種原因而修補牆面。我深受它們的吸引,進而想為後人留下這些影像。」

© Robert Polidori
© Robert Polidori
© Robert Polidori
© Robert Polidori

加拿大裔美國攝影師 Robert Polidori,1951 年生於加拿大蒙特婁,作品關注隨著時間變化及人居遺跡的建築與室內環境。自 1980 年代初以來,拍攝過凡爾賽宮的修復、印度孟買、巴西里約熱內盧和約旦首都安曼的內城棲息地,同時也關注自然與人為災害事件。

Josef Koudelka《Josef Koudelka: Ruins》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以拍攝布拉格之春照片和流亡紀錄攝影集《Exiles》的捷克攝影師 Josef Koudelka,於 1991 年和 2015 年之間,在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完成了一場壯闊的考古之旅。歷時 24 年,Koudelka 拜訪與踏查了超過 200 座古羅馬和古希臘遺跡,是為攝影集《Josef Koudelka: Ruins》。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在馬格蘭攝影師 Josef Koudelka 發表這些作品之前,從未有人想過要以這樣的行旅方式紀錄一座座遺跡的美麗與哀愁。對於 Koudelka 而言,遺跡不僅僅是遺跡,更是一個逐漸離我們而去的時空──又或我們即將失去的世界──一個以理智和信念,法律和自由所堆砌出來的世界。《Josef Koudelka: Ruins》並不是一冊以考古學為主軸的圖集,而是 Koudelka 過去二十年在遺跡之間初訪、抑或回訪,以全景片幅和黑白照片所紀錄的照片,可被視為與基地抽離後攝影師個人的心理映射。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 Josef Koudelka

捷克攝影師 Josef Koudelka 早期以拍攝家人與生活周遭景物為主,在放棄工程師的職業後,成為一位全職攝影師,直到 1968 年布拉格之春事件爆發,他離開家鄉,開始四處漂泊流浪。他於 1970 年得到英國的政治庇護,直到 1987 年才取得法國國籍,結束他無國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