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建築很醜,但它們很誠實──《粗獷派建築師》裡的「粗獷主義」建築

《The Brutalist》
《The Brutalist》

今年橫掃奧斯卡 10 項提名 3 項大獎的話題電影《粗獷派建築師》,是一部片長三小時的史詩巨作,講述一位匈牙利裔建築師的移民故事,罕見以建築流派「粗獷主義 (Brutalism) 」為背景,撼動人心的建築哲學和空間美術,被網友評為「建築人必看」的電影,但粗獷主義究竟是什麼?

Torres Blancas
Torres Blancas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Ministr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醜陋但誠實的建築

粗獷主義誕生於 1950 年代,當時為了回應戰後需求,許多建築強調功能性與實用性,常以裸露的鋼筋混凝土打造,厚重、剛硬、粗糙感的形象,是對現代主義建築簡潔風格的批判。不過,這些建築也因未經修飾的外型,在不少人眼中和「醜陋」畫上等號。

Central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Central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Walden 7 Apartment Block
Walden 7 Apartment Block

討厭粗獷主義建築的人,最知名的一位是美國總統川普。2020 年他簽署一項命令,要求聯邦大樓必須符合古典建築風格,粗獷主義成為受打擊對象。批評者認為,這些建築早已過時,形容它們像監獄一樣醜陋,支持者則認為,它們的真正價值正是在於一種毫不遮掩的誠實。

或許它們醜,但它們很誠實。粗獷主義反對不必要的裝飾性,強調材料的原始狀態,鋼筋、混凝土或磚石,全都直接裸露在外,如同《粗獷派建築師》中那個冷硬、沈默、渾然一體的大教堂建築,就算被認為又醜又笨重,也不試圖掩飾自己的本質。

Innovation Centre, 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Chile
Innovation Centre, 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Chile
Shrine Dedicated to Serb and Albanian Partisans
Shrine Dedicated to Serb and Albanian Partisans

戰後創傷的完美隱喻

事實上,粗獷主義的境遇和主角 László Tóth 一模一樣。他被討厭、被歧視、被驅逐,即便如此依然跟隨初心,對堅持的理念絕不妥協,而身為二戰猶太移民,那些沈重的建築形象也體現了他的內心傷痛。導演表示,在戰後建築與戰後創傷的關係上,粗獷主義是完美視覺隱喻。

《The Brutalist》
《The Brutalist》

粗獷主義確實和二戰息息相關。當時由於許多城市遭到破壞,講求實用性和社會平等的粗獷主義,成為重建社會的工具,經常用於公共建設,例如匈牙利建築師 Marcel Breuer 設計的大教堂 St. John's Abbey Church,就體現了這種精神,也是電影的最大靈感來源之一。

St.John's Abbey Church Photo by Pete Sieger
St.John's Abbey Church Photo by Pete Sieger

告別過去,走向未來

說起來,比起美感上的論戰,也許粗獷主義的真正重點是在於它對歷史的抽離,一種冷酷孤高的形象,看不見任何有關過去的痕跡。「這正是許多人討厭它的原因,就像無調性音樂一樣,沒有任何讓人可以依附的熟悉感。」《粗獷派建築師》的美術設計師 Judy Becker 說。

但也因為如此,粗獷主義才那麼吸引人。它單調的外型、裸露的材料、坦率的細節,象徵無論經歷過怎樣痛苦的過去,你都可以放下它們、重新開始,蘊藏生命的極大可能,對於從納粹大屠殺倖存下來的主角來說更是如此:「他想要向過去告別,向他想要遺忘的一切告別。」

《The Brutalist》
《The Brut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