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我建築攝影師,我討厭這個詞:Iwan Baan,世界上最會拍建築的人

被譽為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荷蘭攝影師 Iwan Baan 擅於將當代建築的理性和詩意,用創新的影像姿態捕捉,展現令人屏息的美感,曾是 Rem Koolhaas、Herzog & de Meuron、Zaha Hadid、SANAA、伊東豊雄、王澍等眾多建築大師和機構的御用攝影師。不過,即使聲名遠播,他本人卻很抗拒「建築攝影師」這個標籤。「請不要叫我建築攝影師,我討厭這個詞!」
突破傳統建築攝影,呈現另一種故事
如果仔細看他的作品,會發現確實和典型的建築攝影不太一樣。傳統的建築攝影,通常是將建築視為絕對的主體,注視它純粹的形式,頂天立地的超然姿態,相反的,Iwan Baan 的照片則是一個開放的場域,經常刻意將人物和背景融入畫面中。建築本身的孤立性,在他的影像中似乎被取消了。

「傳統的建築攝影更像一種服務,為了展示建築最美的一面⋯⋯但我覺得真正偉大的建築在任何情境下都是很有力量的。」就算是建案委託,他也不會只把鏡頭對準建築,而是拍出另一種更吸引人的建築故事:關於它如何被建造、如何被使用、如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融入周邊環境或形成對比。


建築背後的社會脈絡
有時他的照片能捕捉到建築背後的社會脈絡,例如位於北京的「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這棟用 50 億人民幣打造的辦公大樓,由知名建築師 Rem Koolhaas 參與設計,前衛的環形結構,顛覆了摩天大樓的高度崇拜,曾被《時代雜誌》評為年度世界十大建築奇蹟。科幻感十足的外型,在中國老百姓公寓的環繞下,顯得霸氣又突兀,象徵 2000 年代後中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野心。

除了大師的作品,Iwan Baan 也關注體制外的建築,例如位於委內瑞拉的 Torre de David。這座 45 層高的金融大樓,從 20 年前就一直未完工,在大量佔屋者移入後,搖身一變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垂直貧民窟。超過一千個家庭生活在這裡,樓中有便利商店、教堂、牙醫、理髮店,還有頂樓健身房,完全由居民一手打造,因此被形容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這系列令人驚嘆的攝影作品,也在 2012 年獲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

先有人,才有建築
「我對永恆的建築形像不太感興趣。」他說。與其追求建築的宏偉不朽,他更關心建築在特定時刻的真實樣貌,當小孩奔跑嬉戲、工人倚牆午睡、居民聚會談天,那些人與空間的有機互動,帶有濃厚的人文氣息,為他的照片賦予鮮活的地方故事。也就是說,比起建築本身,人才是重點。


「我的興趣始終是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生活。」他說。「比起建築師對一個地方該如何運作的精心設計,我更感興趣的是現實本身,尤其是當建築和外部世界產生摩擦的時候。」他相信,當建築完工落成、脫離了設計者的掌控,之後發生的一切,才是建築生命的真正起點。

台灣也在他的鏡頭下!
走遍全球的 Iwan Baan 也多次來過台灣,拍攝由伊東豊雄設計的台中歌劇院和台大社科院,在他的鏡頭下,建築的獨特形式與生活質感完美交融。2018 年他接受 La Vie 專訪,談到台灣的城市肌理時,他表示,台灣的城市仍處於成長階段,如何找出獨特性並保存下來,會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作為 Iwan Baan 首場大型回顧展的出版物,本書《Iwan Baan: Moments in Architecture》全面紀錄他攝影生涯中的重要作品,除了知名建案的建築之美,也見證了全球城市風景的人文蛻變,從中國土樓、印度帳篷之城到南美洲的貧民窟,用一對詩意的雙眼,展現人類建築的多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