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ren》,收錄了來自各個年代的孩童肖像,各自以不同的穿著和拍攝風格出現其中。有些身邊陪伴著父母或是手足,甚至朋友一同入鏡。翻閱著書籍,讀者會開始好奇,書中的孩童們究竟是誰、為何會出現在書籍中——直至一張張稚嫩的面容開始在腦海裡變得熟悉,才恍然大悟,這些孩子們有的在未來成為了作家、數學天才,或甚至是歷史上的暴君和獨裁者。

於是讀者們會開始拼湊:這名天真無邪的男孩,難道就是前納粹領袖希特勒?這個身型嬌小的女孩,竟長成了今日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了?這個靦腆的男孩,莫非就是日後的搖滾巨星約翰藍儂?這位衣冠楚楚的小伙子,是鼎鼎大名的愛因斯坦?而那個洋溢著活潑雀躍的男孩,是恐怖份子賓拉登嗎?

17 世紀的法國宮廷畫家 Charles le Brun 深信面相學,認為他能夠透過人類的面容特徵去追溯其性格和心理狀態。而 1930 年代殖民盧安達的比利時殖民帝國,曾利用顱相學測量顱相,並以此將盧安達人劃分為胡圖族(Hutu)和圖西族(Tutsis),埋下日後盧安達大屠殺的火種。這些當今被賦予假科學之名,以面相或外型特徵的歧視和悲劇已然成為過去的故事——《Children》,要我們仔細凝視,人類的命運從來都不會因為面容而成為注定。無論成為偉大的作家或令人景仰的天才、抑或是遺臭千年的暴君,在孩童時期就如同世界上的千千萬萬個孩子一樣,值得疼惜和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