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建築群像:神祕時代的寓言、混凝土製的冷酷異境

雄偉、浮誇、強烈科幻感──那些由前蘇聯一手打造,一度獨立於正規建築體系之外的現代主義建築,瀰漫著社會主義的烏托邦色彩,更有著超乎想像的未來主義型態。

蘇聯解體後,許多建築紛紛遭到摧毀,倖存下來的,即便已隨時間漸漸斑駁淡忘,令人屏息的姿態依然熠熠生輝。「倘若單憑建築和文化遺產來評價蘇聯,那是一座宜人的文明世界,人人一心盼望打造出更公平的世界、探索自然並征服宇宙。」行遍俄羅斯全境的建築攝影師 Arseniy Kotov 說。

這些攝影書皆以不同的視角,關注蘇聯時代的建築記憶。婀娜多姿的現代主義建築群、毫無設限與建造規範的公車亭、極致奢華雕造的地鐵空間、不存在於地圖上的神祕軍事基地⋯⋯穿梭於時空地域、文化及歷史背景,全幅生動織密的蘇聯城市景觀,更藉由影像的再現,展現超出於建築本身的想像。

▼ 書本訊息置於文末


《Soviet Cities》by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俄羅斯城市在近年來經歷許多顯著的變化,但蘇聯時期留下來的建築文化遺產,由於並未獲得充分的理解與認識,導致許多現代主義建築在這段期間紛紛遭到摧毀:至於倖免於難的部分,則在缺乏相關知識的重建下變得面目全非。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俄羅斯攝影師 Arseniy Kotov 想在這些建築與周遭環境永遠消逝前,即時以相機將它們記錄下來。他在接受 The Calvert Journal 專訪時說道:「我在短短幾年內看遍的俄羅斯城市和地區,可能勝過一般俄羅斯人一輩子所看過的量。」

Arseniy Kotov 喜歡選在冬天的魔幻時刻拍照,在這段緊鄰日落後或日出前的時分,嵌在公寓上的格狀玻璃窗內透出色澤溫暖的橙黃光芒,正好與室外的幽暗暮色形成對比。對 Kotov 而言,這股氛圍正好反映出他想像中的蘇聯時期。Kotov 認為,那段時期瀰漫著極盡坦然的理想主義:「倘若單憑建築和文化遺產來評價蘇聯,那是一座宜人的文明世界,人人一心盼望打造出更公平的世界、探索自然並征服宇宙。」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 Arseniy Kotov

Arseniy Kotov 出生於 1988 年,作品曾獲英、美、德、西等國媒體報導。由於蘇聯於其幼年解體,Kotov 從未擁有任何相關記憶,但他為了重現當年最傑出的建築、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城市原貌,遂於 2016-2020 年間走訪後蘇聯國家,足跡履及 200 多座城市,最後將攝影作品集結成出道之作《Soviet Cities》。


《Soviet Bus Stops》by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Soviet Bus Stops》匯集迄今為止最全面和多樣的蘇聯公共藝術,從黑海海岸至無盡的哈薩克草原,讓人們窺見時代的思維。

2002年,加拿大攝影師Christopher Herwig橫跨倫敦與俄羅斯聖彼得堡,騎著單車展開一場長途騎行,並在沿途發現許多蘇聯時期所遺留下的公車亭,華麗得恍若並非真實,佇立於荒涼的地景之上。耗費12年時間,攝影師乘坐汽車、腳踏車、公車甚至計程車等各式交通工具,行經3萬多公里,走遍14個前蘇聯國家,只為尋找下一個車站的非凡身影。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在幅員遼闊的蘇聯國度裡,一座座公車亭除去中央集權的影子,無論是型態抑或色彩,彷彿皆不甘受功能所侷限,極力張揚設計者的獨特創造力,相當隨心所欲。當時,在私人汽車被視為奢侈品的背景下,造就了蘇聯時期公共運輸系統的健全,且涵蓋廣大區域;而公車亭更演變為里民中心般的集散場所,加上體量小、建造成本及風險低,也因此成了為數不多享有自主設計權的建物,各自呈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與審美。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本書由英國紀實攝影大師Martin Parr評為2014年最佳攝影集之一,收錄逾百幅珍貴影像,這些極具歷史意義的創造軌跡或已隨時間漸趨斑駁,令人屏息的姿態仍熠熠生輝。


《Restricted Areas》by Danila Tkachenko

© Danila Tkachenko
© Danila Tkachenko

冷戰時期的蘇聯,其國力的強盛可透過他們在科技上的領先地位略知一二,特別是在軍事力量上更有著足以撼動世界的能力。他們投入大量的精力從事研究與發展,而這些優於當時其他國家數十年的科技成就,則是來自數十個秘密研究基地的功勞。這些地方曾經聚集了大量的勞力,進而演變成一座座小城鎮,然而這些秘密城市卻從未出現在地圖上過。

© Danila Tkachenko
© Danila Tkachenko
© Danila Tkachenko
© Danila Tkachenko

隨著蘇聯停滯時代的到來以及政治結構的解體,散落在烏拉山脈以西各處的軍事或科學研發基地也被關閉與封鎖。這些場所過去是一個政權的象徵,秉持共有的信念對抗著美利堅帝國。只可惜最終勝利並未到來,而其社會所追求的烏托邦境地也隨之瓦解。

© Danila Tkachenko
© Danila Tkachenko
© Danila Tkachenko
© Danila Tkachenko

本書《Restricted Areas》探索著前蘇聯的科學技術與文化遺產,拍攝於 2013 - 2015 年間,攝影師 Danila Tkachenko 尋找曾經是國家重點研發區的三十二處基地。雖然這些基地當今都已廢棄,但這些建築卻仍然佇立在該處,彷彿靜靜等候著勝利與榮耀的歸來。


《Soviet Metro Stations》by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對我們來說,地鐵中有些奇特的東西。」—— 前蘇聯最高領導人 Nikita Khrushchev

如果你參觀了在 1930 年 1980 到間建立於蘇聯的地鐵,那麼將會感受到其與倫敦、巴黎或紐約等其他城市地鐵的區別。對蘇聯來說,地鐵是處宣揚藝術文化的場域,其雕塑與建築結合著拜占庭、巴洛克與結構主義的美學觀,並透過這些視覺形式向民眾傳遞著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共享奢侈」的精神。從極致的大理石牆面鑲嵌、奢華枝形吊燈到未來極簡主義,加拿大攝影師 Christopher Herwig 在完成集合蘇聯公車站牌的前系列後,另闢了這場關於蘇聯地鐵網絡的探險。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直觀上,《Soviet Metro Stations》呈現著對蘇聯建築、地景的紀錄,Christopher Herwig 實則帶領我們透過霓虹燈、混凝土、自動扶梯、標牌、馬賽克和浮雕雕塑等獨特元素,穿梭著地域的文化及歷史,並構成了幅生動的蘇聯地鐵地圖;同時,本書亦收錄著著名建築、政治與文化記者兼作家 Owen Hatherley 的研究文字。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 Christopher Herwig

加拿大攝影師 Christopher Herwig,從事攝影以來的二十多年間,熱衷於從現實生活裡挖掘那些不平凡的故事。現為聯合國的官方攝影師,於西非賴比瑞亞從事和平維繫的拍攝活動,至世界各地拍攝取材,到過西非的熱帶雨林、塔吉克的帕米爾高原等。


《Frédéric Chaubin. CCCP》by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建築是什麼?建築是不斷再生繼而幻滅的身份認同,是意識形態的烏托邦想像。在高加索,在波羅的海,在中亞,建築成就了另一種蘇聯地理學。

混凝土佐以烈焰的火葬場,凌駕於屋頂上的侵入式飛行茶托作為科學研究中心──攝影師 Frédéric Chaubin 在攝影集《Frédéric Chaubin. CCCP》記錄了 1970 至 90 年代蘇聯時期的建築作品。詩性的構圖與藉由影像的再現,展現了超出於建築本身能夠給予的想像。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以建築作為想像中介,進而描繪整個宇宙,Frédéric Chaubin 的作品可被看待成「皮拉奈奇(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式地景」。行屍於世的文化碎片,漂浮於空間與時間之流的紀念碑,恰恰都是關於人世、土地與政治的血肉與石頭。在所謂史達林式建築(Stalinist architecture)之死──1950 年代後,在此時期沒有任何所謂群體和主流。這些建築物控訴的是某種遍地開花的,腐爛政權的暴力狀態,其極權主義結構及宣揚跋扈,使建築本身在影像中造就了粗獷的苦行式美學,並同時宣示了蘇聯政權的末日。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 Frédéric Chaubin

法國攝影師 Frédéric Chaubin 在 1994 年到 2013 年擔任雜誌 CitizenK International 的編輯;而後開始接觸底片攝影。此書曾獲得法國佩皮尼昂 FILAF(International Art Film and Book Festival)建築類書籍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