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r Anderson
以紀實風格聞名的 Christopher Anderson,1970 年出生於加拿大卑詩省,成長於美國德州,青年時期於德州主流媒體《Dallas Morning News》的攝影實驗室度過,在那裡學會如何沖洗底片和打印照片,同時真切感受到照片裡的一沙一世界,因而迷上了攝影創作。這段經歷。造就他日後走上專業攝影師之路,作品跨足肖像、藝術、時尚等攝影領域。
1993 年,Anderson 在科羅拉多州的一家地方報社開始他的專職生涯,自學成才的他,照片總是充滿渾然天成的故事感,然而因為對僱傭關係感到不自在,因此任職兩年後便毅然離職,成為獨立接案的攝影師。1996 年,他與《U.S. News & World Report》簽約,負責拍攝俄羅斯金融危機、巴基斯坦及阿富汗難民、玻利維亞大選等專題,在大眾媒體觀點異常冷冰的情況下,他的視角顯得詩意且激情,構築了不同於他人的攝影架構。
1999 年 Anderson 受到《紐約時報》的委託,跟隨 44 名試圖偷渡到美國的海地難民,共同搭乘一艘名為「Believe In God」的木船。不料途中木船突然迅速下沉, 他毫不遲疑地拍下當時的景況,所幸一行人最後被美國海岸警衛拯救。Anderson 於事後憶道:自己在性命垂危之際仍拿起相機紀錄,是因為對他而言攝影不只是傳達表面的訊息,更是向自己解釋這個世界的唯一途徑。那次旅程的作品為他贏得了 Robert Capa Gold Medal 的殊榮,並因此聲名大噪。
自此之後,Anderson 在阿富汗、伊拉克、黎巴嫩、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等地的紀實攝影作品陸續獲得關注,多次榮獲世界新聞攝影獎以及年度雜誌攝影師獎項,更使他得到與《Newsweek》和《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的合作機會。擔任職業攝影師多年的生涯裡,起初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何拍照,直到成為人們口中的「戰地攝影師」後,他逐漸認知到攝影對他而言,並非僅是按下快門,而是將個人對於世界的熱情與認知,透過影像展現給觀者,他將此手法稱之為「體驗式紀實攝影」。
2003 年,Anderson 偶然得到一台底片相機 Holga,受限於底片相機的功能,他無法拍攝如往常那般布局縝密的照片,便反其道而行,以一種更為本能的方式創作,並將作品結成冊,推出個人首本攝影集《Nonfiction》。
隔年他前往委內瑞拉,貼身拍攝時任總統 Hugo Chávez,於 2009 年出版相關攝影書籍《CAPITOLIO》,該書在德國的卡塞爾圖書節(Kassels book Festival)上被評為年度最佳攝影書之一。 2005 年,Anderson 加入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作為一名戰地攝影師,Anderson 在第一個孩子於 2008 年出生後,漸漸開始將鏡頭轉向家庭,捕捉家人之間的親密互動,隨後發表其攝影作品《Son》。「這些照片彷彿一系列有機反應,源自最獨一無二卻也最普遍的經驗──孩童的誕生。」他表示,那幾年同時歷經了兒子成長與父親罹癌的過程,因此強烈感受到生命的流逝,靈感可說是自然而然地湧現。
2010 年,Christopher Anderson 成為《紐約雜誌》的首位常駐攝影記者,但隨著同為戰地攝影師的好友 Tim Hetherington 不幸因公殉職,他發現自己越來越悲觀,「當你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加惡劣,你捫心自問,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呢?」為此,他決心從戰地報導攝影退役,專注拍攝家庭,以及他稱之為家的「紐約」。他聚焦紐約市警察的面部表情、制服、帽子和徽章,以及當時 911 事件警察全副武裝的畫面,這一張張象徵權威的勞工階級肖像,就像是他致給紐約的一封情書,2019 將之集結成攝影集《COP》。
而善於捕捉孩子日常的 Christopher Anderson,為延續《Son》想傳達之精神,在 2020 年由女兒擔綱攝影集《Pia》的主角,以他們一家人自美國前往法國的經過當作主軸,貫穿整本作品。這些照片不僅如實描繪了父女關係,亦反映出攝影師與拍攝對象合作的情景,雖然流露一絲絲的感傷情調,但仍散發出指引前進方向的溫暖力量。在懵懂自學以及自我探索的過程中,Christopher Anderson 逐步建立起個人攝影風格,經常透過作品探討主體性和真理,而他始終認為不管於何方拍攝或創作,最終都將會回歸到個人,這才總算明白自己為何而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