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權者發起豪語從不猶豫,就像奧運那樣,政治人物往往在舉辦世界博覽會承諾場館會永續發展,成功轉型為未來城市;然而,當舉國狂歡的氣息不斷朝下一場,再下一場盛事奔湧而去,出身德國的建築攝影師 Piet Niemann 想知道各國文明的縮影、留在原地的願景,後來究竟都怎麼了?

Niemann 的相機如砂紙也如試紙,一擦過時間的表面,未竟的豪語便片片崩落成灰,是真是假頓時一目瞭然。時隔 20 年,重返 2000 年漢諾瓦世博原址的 Niemann 完整記錄各國家館及周邊設施的現狀,試圖一探那些壯志如何老去。鏡頭有時伸進覆滿塗鴉的空間、當年不惜用盡舉國木材也要以八層樓高度傲視全場的荷蘭館,或穿過彷彿巨型黃色通風管的立陶宛館,巧妙地把遠方的同色調 IKEA 暢貨中心帶入畫面;有時候吃了閉門羹,Niemann 只好隔著彷彿實體化的 20 個年頭,遙望曾經的巍峨森然流露一股難以言喻的滄桑。

諷刺的是,整片世博園區之所以荒廢多年,直到 2015 年才權充接待處以供初來乍到的難民棲身,正是因為整體規模耗能過多;龐然大物被自己的身軀擋住了視線,活用的巧思因此不得其門而入。

然而《Expo 2000 – 20 Years Later》不僅止步於回望過去和批判當下,接下來,Niemann 還打算為歷史上辦過世博的所有現場一一製作影像觀察紀錄,對人造環境的未來提出更深刻全面的疑問。建築記者 Benedikt Crone 在前言中如此形容 Niemannn 的照片:「用撥雲見日的坦率眼光呈現出事物在 2020 年的狀態。」建築暨城市設計事務所 MVRDV創辦人 Jacob van Rijs 則以〈The Beauty of a Ruin〉一文探討荷蘭館的緣起和出路,為建築蘊含的重生力留下伏筆,也說明 Niemann 的作品何以特別:「它們正好把場館的中繼時刻展現出來,我們還不知道建築到底會留下來還是就此消失。」

Piet Niemannn 於 1991 年在德國出生,現居漢堡,專精拍攝公共建築;為了盡可能拍出最理想的影像並集結成強而有力的敘事,總是積極奔走每個建築現場。自入行以來,便持續循宏觀社會學的脈絡執行獨立創作計畫,觀察的目光客觀而不失細膩,為 Zaha Hadid、DMAA 等著名的大型建築事務所拍攝的作品亦同樣冷靜敏銳。2023 年,Niemannn 憑《Expo 2000 – 20 Years Later》一書榮獲歐洲建築攝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