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詩意與張力兼具的黑白照,主宰 20 世紀歐洲攝影界的捷克攝影師 Josef Koudelka,與攝影結緣的過程頗為戲劇化。50 年代,少年 Koudelka 從摩拉維亞鄉下老家來到首都布拉格,馬上一頭栽進學術天地,閒暇時熱中於鑽研航空、民謠,攝影本來只是餘興。沒想到,當時《Divadlo(劇場)》雜誌正好在徵攝影師,時任專業航太工程師的他在同學親戚引介下,就這樣成了劇場攝影師。

也許可以說,當 Koudelka 後來走遍東耶路撒冷、希伯倫、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把世界視為一座劇院而影像如倒影,與初出茅廬時的劇場攝影經驗顯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時間回到 60 年代,蘇聯的鐵幕猶堅,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只有布拉格劇場圈的言論表達勉強算相對自由;然而,隨著布拉格之春於 1968 年爆發,劇院陸續被迫關閉,相關人等要不是起身抗議,就是索性流亡國外。

凝視 Koudelka 如今為人熟知的攝影風格,獨特又迷人的畫面中其實也布滿線索,比如他格外重視構圖生動與否,又即使摩肩擦踵、空間侷促,就著熹微光線拍起照來依然輕鬆自如;更不用說,他一次又一次重探同一個主題,對相似手勢與儀式近乎痴迷——無論拍到哪裡,以戲劇特有的韌性抵抗極權的布拉格回憶,始終未離開 Koudelka 的身體。

「在演員之間穿梭的話,就有機會把同一個場景一拍再拍,但每次都拍得不太一樣。就這樣,我學會該怎麼把既定情況發揮到淋漓盡致,後來也持續應用這套方法。」——Josef Koudelka

那些年間,他也密切記錄著吉普賽人的生活,多年來同步創作的兩個系列其實也頻頻隔空呼應:「對吉普賽人來說,人生也是一場戲啊,只差在劇情不是編劇寫的,而且沒有導演——全場只有演員在。這就是現實,就是生活。」Koudelka 就這樣以攝影隱形,深深入戲:「我什麼都不必做,因為萬事俱備,只要知道該怎麼反應就好了。」

《Koudelka Theatre》重新編輯 58 幅黑白照,並邀請攝影史學家 Tomáš Pospěch 撰寫專文,集結了當年在欄杆、門後兩大劇院留下的珍貴紀錄之外,將 Koudelka 從太空拉回地面又引上舞台的《Divadlo(劇場)》雜誌封面亦經由本書重出江湖。

特別的是,匯集經典的《Koudelka Theatre》設計靈感,也源自當年在布拉格劇場界當紅的平面設計師兼舞台設計師 Libor Fára 作品(其妻 Anna Fárová 身為攝影史學家,曾在 Koudelka 職業生涯初期伸出援手);平面設計工作室 Najbrt Studio 更搬出舊時代的老打字機,量身打造出來的標準字令人聯想起遭蘇聯查禁的地下刊物 Samizdats。

Josef Koudelka 於 1938 年生於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現居法國巴黎,自學生時代就開始攝影,最初的創作主題為布拉格的劇院、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羅姆人。成為全職攝影師翌年,便見證了蘇聯入侵布拉格事件,一系列英勇拍下的照片,使他以匿名方式獲得海外記者俱樂部頒發的羅伯卡帕金獎,但隨後不得不流亡出國尋求政治庇護,並於 1971 年成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正式社員。至今已出版逾 30 本著作,諸多殊榮包括納達爾攝影獎、法國國家攝影大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攝影獎、國際攝影中心無限獎等。

限時活動:聖誕禮物精選特賣!送禮指南全商品85折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