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盡大都會浮華到極致,也見過最不堪一擊的脆弱後,如何才能身在其中而不目眩神迷,用清醒的眼睛交換城市的真性情?上世紀 70 年代從東德搬來大蘋果定居前,德國攝影師 Thomas Hoepker 早已熱情地拍攝著家鄉,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為都市著迷,卻又不受眾生的豐富魅力誘惑;久而久之,這個用攝影擾動界線的局外人成了半異鄉人,站在明與暗、內與外之間,把歷經時代變遷的紐約市輕巧地勾到觀者面前。

自 1960 年代以來,Hoepker 就日復一日地打磨眼光,逐漸練就洞悉城市的本領;人物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住所和度過餘暇的千姿百態,全被未經修飾的率直手法再現出來,儘管我們認得出此處是何方,Hoepker 捕捉的影像卻總能跳脫根深蒂固的印象。

複雜的城市如巨獸,龐然大物一旦失序,轟鳴自然也傳得更遠更深,因此 Hoepker 為 911 事件留下的大量影像,無疑是書中格外震撼的系列。身為當時現場為數不多的職業攝影師之一,Hoepker 不僅用鏡頭記錄了當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遇劫過後,此城與餘波交手的階段也被如實呈現出來,如今看來依舊不寒而慄。

《New York (Revised Edition)》將經典舊作增訂、改版並加入過去從未公開過的作品,不但承載著城市及其居民的身影,也回顧了 Hoepker 一路走來的藝術生涯演變。書中的視野多元,色彩時不時穿梭在黑白照間,建築表情也隨流轉有致的光影和街頭上的熱鬧瞬間相映成趣。若想撥開迷霧,一探紐約及紐約客未經矯飾的面貌,用精準目光見證時代的《New York》正是一本無論拾起來重溫幾遍,影像帶來的悸動都不會磨損,只是變得更細緻,沉澱得更深層的讀物。

Thomas Hoepker 於 1936 年生於慕尼黑,曾擔任《明鏡畫報》、《水晶》雜誌攝影師,並作為《明鏡週刊》的通訊員,一開始派駐東柏林奠定實務經驗,期間除了拍攝靜態影像,也為電視台紀錄片擔任攝影師兼製作人,並在那段期間首度涉足美國,見識了輝煌大都會和荒涼僻壤,埋下 1976 年與記者妻子 Eva Windmoeller 連袂展開合作計畫,最後一路來到美國紐約定居的契機。

兼擅傳統報導影像和時髦彩色插圖的 Hoepker 不只當上《亮點》的藝術總監,也在當時成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正式社員,後於 2003 至 2006 年間擔任主席;除攝影之外亦致力創作於紀錄片電影,曾獲德國攝影協會文化獎,也憑藉在瓜地馬拉拍攝的《玉米田之死》榮獲德國外援部獎項。2007 年在歐洲舉辦個人回顧展,以 230 幅精選作品重溫在家鄉的青年時代、赴美踏上公路旅行、擔任攝影記者、拍攝諸多名人肖像等精彩生涯。Hoepker 現居紐約,繼續與合作夥伴兼妻子攜手攝製電視紀錄節目。

限時活動:2024 日本藝術書展特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