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乎地方:用攝影指認一座城市與國度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如何認識一個地方?如何透過相機去詰問、去指認、去搬演、去再現一個城市或國度?而地方又是如何被攝影重新定義自身的?

本次專欄集結了 4 本攝影書,分別採取獨到的手段,深入一個地方,觸及它的表象、歷史與內在精神,並游移在現實與虛構、編導與紀實之間,試圖尋找某種較為隱蔽的景觀。當一個地方的影像被由內而外地顛覆,便重建了人們認知此地的方式。

馬格蘭攝影師 Gregory Halpern 借鏡魔幻寫實主義的精神,探索法屬瓜地洛普島的殖民歷史的遺留;英國攝影師 Jerome Ming 實驗著介於攝影、雕塑和表演之間的形式,傳達戰後緬甸的政治隱喻;台灣攝影師李岳凌由故鄉台灣出發,不帶意圖地去感受這塊土地,試圖潛航至台灣人的集體意識邊界;藝術家 Dylan Hausthor 和 Paul Guilmoth 將美國東北角的自然與人為環境相互編織,表現地方神話和影像敘事的複雜性。

 

▼ 書本訊息置於文末

 


 

魔幻寫實解放殖民記憶:Gregory Halpern《Let the Sun Beheaded Be》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瓜地洛普,位於小安地列斯群島中部、東加勒比海上的群島,曾在 1635 年受法國殖民,現在是法屬海外地區。2018 年,美國攝影師 Gregory Halpern 贏得了一項藝術計畫,獲助於法國的任何地方進行創作,他便選擇前往瓜地洛普群島,以數月時間製作了攝影系列《 Let the Sun Beheaded Be(讓太陽被斬首)》。「我對通過瓜地洛普、這個前殖民地的角度來觀察法國很感興趣。我想重新思考,當人們想到 『法國』時,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畫面、哪些地點、哪些人。」他說。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在這裡,奴隸制和殖民主義的歷史隨處可見,它是文化敘事中不可抹滅的沈痛部分。在一張照片中,一個男人背後刻有廢除奴隸制的國民大會法令的紋身,講述著 1794 年法國為抵禦英國對於瓜地洛普的侵襲,以廢除奴隸制之承諾,徵召受奴役的人加入戰鬥,然而,奴隸制卻在廢除的八年後因拿破崙一聲令下再次恢復,延續直到 1848 年。另一幅圖像展示著殖民者哥倫布的半身雕像,先是他的皮膚被塗成了棕色,作為一種抵抗行為,而後有人拿錘子砸了他的臉。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Let the Sun Beheaded Be》部分靈感來自於鄰近馬丁尼克島的法國詩人、作家和政治家 Aimé Césaire 的詩歌文學,將魔幻寫實主義作為一種解放因素,讓人的思想從傳統的殖民制度中救贖。「我越是思考攝影與 『真相 』之間的滑稽關係,我就越是著迷於攝影的精確性和超現實主義之間如何不相矛盾。」Halpern 藉詩意而直觀的細節和主題,傳遞出他的島嶼體驗,將生命與死亡、自然與文化、美麗與衰敗,融入瓜地洛普的居民肖像、鬱鬱蔥蔥的自然地景,與涉入殘暴過往的紀念碑等神秘圖像。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本書封面是瓜地洛普的舊旗,書名《Let the Sun Beheaded Be》則來自作家 Aimé Césaire 的著作《Soleil cou coupé》(1948) ,一種解釋為夕陽——特別是地平線將太陽分割或 「斬首」、由天空投下血色條紋的那一刻;另一種解釋暗指對太陽作為「白色」源泉之象徵暴力(即白人至上主義)、殖民主義權力的抵抗。SFMOMA 的資深攝影策展人 Clément Chéroux 為本書寫了一篇精闢文章,談論斷頭台所指涉之象徵意義,以及攝影與法國、瓜地洛普的歷史關係;而書籍設計者 Hans Gremmen 便在此意涵下,將每本攝影集的底部切邊,亦將太陽砍去。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如果一個圖像在形式上很美,但缺乏內容,那麼它只是偽裝成救贖的空虛,對我來說是一種低級的圖像形式。如果圖像有著重要內容,但沒有詩意和美感,那麼它只是一個文件,至少對於這個項目,我是不感興趣的。中間的灰色地帶,對我來說更引人深思。」一如 Halpern 所言,他的影像既立足於現實,又在幻景般的邊緣搖搖欲墜;它們記錄下瓜地洛普這個有著複雜歷史的地方遭遇,同時模糊了紀實影像和個人感知之間的關係。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 Gregory Halpern

 


 

介於攝影、雕塑和表演之間:Jerome Ming《Oobanken》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結合了個人歷史、記憶和想像片段,攝影師 Jerome Ming 的《Oobanken》通過意想不到的場景,將緬甸的片面捕捉下來。書名「Oobanken」是一種常見於南亞和東南亞的杜鵑鳥,以孤立的本性聞名,而其獨特的啼鳴更被謠傳為預兆的到來——彷彿書中黑白且靜默的幾何形式,透過精心的建構和表演,譜出不同尋常的攝影敘事,用以接近未來的不確定性。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此系列拍攝於攝影師居住於緬甸仰光時。在高度安排的場景中,居家用品、家具和自然碎片,皆反映了它們的製作背景:即過渡時期,一個曾經被隔離而停滯的地方。自 1947 年緬甸獨立以來,不同族群間的殘酷衝突與侵權行為屢見不斷。然而,撇開歷史紛擾,Jerome Ming 選擇採取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呈現:安靜、俏皮、抽象。

「如此途徑源於我作為一名藝術學生時,持續探索介於攝影、雕塑和表演之間的關聯性。有些事情,我想要以照片作為最終成果,卻不必然將我的方法視為一位攝影師在拍攝照片的過程。」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Jerome Ming 在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專攻藝術時,在其裝置和表演創作當中,首次嘗試攝影作為手段。在從事攝影近 30 年後,試圖透過《Oobanken》找到屬於自己的語言,更獲得 2019 年 MACK 出版社所策劃的第一本書獎。「我相信觀者能從書中看見關於緬甸的另一種觀點。」

© Jerome Ming
© Jerome Ming

 


 

混沌未知的台灣性:李岳凌《Raw Soul》

© 李岳凌
© 李岳凌

台灣攝影師李岳凌首本攝影集《Raw Soul》,一系列作品拍攝於 2011-2017 年間。有感於對自身成長的台灣感到陌生,他開始聆聽土地的喧雜,觀察世界的混沌。攝影家沈昭良認為,這部作品「透過寫實主體所連結的形而上轉譯,相對困難卻也相當精準,翻閱過程中,很能感受到影像中的複雜連動,是台灣內部少見的語境和類型」。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這些作品總是拍攝在天光漸落的時刻,萬物殘留一抹餘暉、天際霎時被飢餓的黑暗所吞噬。身兼聲音藝術家的李岳凌將聆聽感受延續至觀看,聲音與景象相互牽制與滲透,最終跨越感官的藩籬,最終影像突顯著某種壓抑下的生命力。對他而言,某種未知的台灣性,即可能蘊藏在鏡頭下的混亂與困惑之中。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台灣。百萬年前,這座島嶼從板塊擠壓間而生,一如雜草從石縫中奮力長出;數百年來,不同文化的人們來去,將前人遺留的記憶抹去,刻下自身慾望的痕跡;而今,這片土地則成為人們千種日常生活擠壓後,難以安定的城市風景。

「吸引著我的,正是這些受著擠壓而難以命名的過渡地帶。在天光落下後、城市發展的邊緣,改變與交替於此發生。隱藏在這片混亂的人、物、景的背後,似乎有股力量相互抗衡著:神聖與世俗,希望與無奈,衰亡與新生。

「這些看似無物卻感覺有物,雖是半死也是半生的生命處境,每每讓我感到迷惑,究竟那是世界的意義自顯,還是我自己由內向外的投射? 我保持靜默,等待心中背景雜音散去,不帶意圖去感受世界,試圖潛航至台灣人的集體意識邊界⋯⋯」——李岳凌

© 李岳凌
© 李岳凌

 


 

邊陲地方的神秘與寓意:Dylan Hausthor&Paul Guilmoth《Sleep Creek》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一幅充滿創傷而優美的圖景,流動於自傳性、紀實性和虛構性之間,《Sleep Creek(睡溪)》將觀景窗裡的身形、經過處理的自然或人為環境相互編織,為了潛進地方神話和影像敘事的複雜性。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書中照片皆攝於美國東北角的新英格蘭,在白雪披覆的強烈寂靜中,動物只有在被獵殺時才會被目擊,而人類則擺盪於生存的意識與秘密之間。「小鎮很安靜,街道上空無一人。但若走到後院,你會開始聽到一些聲音。一根樹枝折斷的聲響、還有笑聲。一棟房子裡有幾盞燈亮著,穀倉的後面有火燃燒。如果你放寬視線,可以看到周圍都是人。住在更遠的地方的人並不遵循同樣的規則,他們對夜晚有著自己的想法。Dylan Hausthor 和 Paul Guilmoth 傾聽那些訴說出生和死亡故事的人,他們生活在每年春天同個日子都會氾濫的小溪旁,以照片作為遺跡。」──美國作家 Vivian Ewing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2016 年,藝術家 Dylan Hausthor 和 Paul Guilmoth 合作展開《Sleep Creek》之製作。最初,兩人對區域特徵與居民故事泛有濃厚興趣,然而,隨著作品的擴展,他們漸漸希望以地區為背景,讓故事、神話和人物的想法彼此浮動而流通。「這些圖像都有著一些深刻的個人風格,但我們希望在人物的力度上與他們和土地的互動中,建立一些更普遍的東西。」他們說道。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Sleep Creek》模糊了現實和虛構的邊界,卻不以混淆為意圖,而是在當地的殘景中,從頭開始形塑一個地方,而不可避免地影響其內部景觀。Guilmoth 和 Hausthor 感到美國同時擁有的歷史和青春特別鼓舞人心;「殖民主義隨處可見,每一平方公尺的樹林都被人造物所污染,每一個池塘都被水藻所覆蓋。所有的角色都有匿名性,類似於新英格蘭小鎮的無名身份。」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
© Dylan Hausthor & Paul Guilm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