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IDL–WERK No.30: Kunsthaus Göttingen

陳益

SteidlWERK

多封面隨機出貨

新加坡平面設計師陳益 (Theseus Chan) 於 21 世紀初創辦個人雜誌《WERK》,每本都把印刷、裝幀和出版的可能性實驗到極致,所謂的夕陽產業不只迴光返照,更引爆新穎絢爛的花火。來到第 30 期,《STEIDL–WERK No.30: Kunsthaus Göttingen》與印刷師出身的德國藝術出版社 Steidl 的創辦人 Gerhard Steidl、哥廷根美術館合作,以印刷工藝交織一場展覽的記憶、時空和偶發事件並輸出,本書於是同時具有過程、及成品兩種性質,既是最終成品,證明印刷事件的文件。

本計畫當初在哥廷根美術館舉辦的 documenta 15 文獻展的「印刷未來」區曝光時,陳益透露:「希望展覽結束後,我和 Gerhard 能創造出一些成果,比如幾本書吧⋯⋯總之,我們打算做出一開始毫無計畫的東西。」他直接用寄送素材至展館的紙箱當畫布,也當場畫下偶然途經展區的觀眾,以物與人的身影,反映美術館空間在這項計畫中的角色,展覽落幕後,他們果然端出多款限量封面(隨機出貨),任由顛覆的精神隨機分布,揮灑出嶄新的膠印定義。不僅如此,由於採用不同色系組合,每一本都絕對獨一無二,猶如陳益為印刷的一切(從紙張、印版到回收包裝)而造的情書。

當致力於突破的陳益,遇見盡情開拓藝術印刷疆界的 Steidl,可想而知,《STEIDL–WERK No.30: Kunsthaus Göttingen》的企圖自然前衛:「我們要藉由蓄意破壞機器和人類造成的干預,讓既定的心態、技術與程序失靈。」破壞在此並非隱喻,這個難得的組合真的打破了機器的精準天性,著手解構印刷過程(他們稱之為『逆向工程』),盡情擁抱直覺和機緣,不只特地選用通常會報廢的暖機紙材,也擾亂油水比例,甚至捨標準的 CMYK 色彩不用,印出彷彿暈染而成的螢光色塊,用前所未有的書籍形式置古老技藝於死地而後生,如同在印刷廠內發起一場無政府運動。

有趣的是,儘管以大膽風格著稱,陳益卻也坦言自己總徘徊在不顧一切和全面掌控之間──想實踐美學和設計信念畢竟不易,但這些瞬息萬變的猶豫,其實也正是推動著作品迂迴前進的靈感,在過程中連連撞出迷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