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代影像】從戰後到反送中,8 位攝影師拍下過去 70 年香港的前世今生

© 何藩 / Greg Girard
© 何藩 / Greg Girard

香港,一個美麗的東方之城,一個始終一言難盡的地方。

百年多來,它從一個窮鄉僻壤的小漁村,發展為軍事戰略港口,再到世界金融都會,蛻變成香港現在的模樣。相近於台灣的外來統治歷史軌跡,關於那幽微、複雜的認同情感,必須從很久以前開始說起。

1997 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改變了不少。許多人記憶中的港味小店已經歇業,取而代之的,是數不盡的陸資招牌和連鎖商店。走進店裡,普通話變多了,廣東話變少了,桌上的港點大多是中國製造。眼前、耳裡、嘴中,感覺都不太對勁,街上忽然有許多人在奔跑。從立法會到公民廣場,從雨傘革命到反送中,多少年過去了,香港人的內心依然經歷著難以想像的物換星移。

本次【香港年代影像】專題,將以紀實攝影的精神,追溯近代香港的物質發展和人文精神。橫跨 70 年的漫長時光,8 位攝影師與 6 個歷史時期,從二戰結束的 1950 年代到 2019 年的反逃犯修例抗爭,這些照片貫穿香港幾代人的記憶編年,更是彌足珍貴的歷史見證。

1950–1960年代的西環海邊,此地現名「堅彌地城海旁」 © 何藩
1950–1960年代的西環海邊,此地現名「堅彌地城海旁」 © 何藩

1950–1970

何藩

1950 年代,香港正處於二次大戰後的復原期。

歷經三年多的日本佔領,香港經濟凋零、百廢待興,原先的房屋在戰時遭受嚴重破壞,許多人露宿街頭,可謂民不聊生。而國共內戰後,大量的難民潮湧入使得香港人口激增,間接為往後的工業化經濟發展埋下伏筆。

局勢動盪的五、六〇年代,攝影大師何藩以相機記錄了戰後懷抱希望、純樸的香港。一張張瀰漫劇場氛圍的街頭攝影作品,令昔日光景顯得格外夢幻,半世紀前寂寥蕭條的日暮街景、中環街市的熙來攘往,勾勒出老香港大街小巷的生活百態。何藩將逝去的香港風貌送給這一代的香港人們,緬懷那些曾經的流金歲月。

背光的中環街市,兩位行人互相對望 © 何藩
背光的中環街市,兩位行人互相對望 © 何藩
五六零年代的中環,街道上人聲鼎沸 © 何藩
五六零年代的中環,街道上人聲鼎沸 © 何藩
穿睡衣的小孩與走地雞生活在一起 © 何藩
穿睡衣的小孩與走地雞生活在一起 © 何藩
擺攤的女孩 © 何藩
擺攤的女孩 © 何藩
一位母親經營的「細蓉」攤販。雲吞麵又名細蓉,由於雲吞煮熟時仿若一朵盛放的芙蓉花,故得此名 © 何藩
一位母親經營的「細蓉」攤販。雲吞麵又名細蓉,由於雲吞煮熟時仿若一朵盛放的芙蓉花,故得此名 © 何藩
女人和孩子們聚在一起「穿膠花」。六七零年代香港塑膠花工業蓬勃發展,工廠將穿製工序外包給中小家庭,飯後、課後可隨時動工的穿膠花歲月 © 何藩
女人和孩子們聚在一起「穿膠花」。六七零年代香港塑膠花工業蓬勃發展,工廠將穿製工序外包給中小家庭,飯後、課後可隨時動工的穿膠花歲月 © 何藩
孩子們等著品嚐街頭美食「冷糕」 © 何藩
孩子們等著品嚐街頭美食「冷糕」 © 何藩
蘭桂坊的一條巷弄裡,黑衣男子拎著彩色氣球 © 何藩
蘭桂坊的一條巷弄裡,黑衣男子拎著彩色氣球 © 何藩
一名小孩趴在地上偷看貓咪,頭頂上錯落的晾衫竹如今已近乎絕跡 © 何藩
一名小孩趴在地上偷看貓咪,頭頂上錯落的晾衫竹如今已近乎絕跡 © 何藩
坐在街邊玩耍的孩子 © 何藩
坐在街邊玩耍的孩子 © 何藩
寫作業的小孩 © 何藩
寫作業的小孩 © 何藩
水上船夫 © 何藩
水上船夫 © 何藩

1970–1990

Greg Girard

1970 年代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

歷經九龍騷動和六七暴動之後,政府為了讓市民安居樂業,積極加強民生建設和義務教育,實施大量建造房屋的十年計劃,香港的經濟實力開始迅速擴展。受到良好教育和社會環境所賜,戰後出生的人們經由社會流動,逐漸晉身中產階級、以「香港人」自居。

加拿大攝影師 Greg Girard 於七、八〇年代住在香港期間,以相機記錄了當時的城市風貌,特別是入夜之後的灣仔和尖沙嘴,街道、酒吧、夜總會,摸黑爬上大樓屋頂,霓虹四射的變幻光影。當人造光曲折流瀉,與日日降臨的夜色相輝映,無論頹圮或華麗,都散發出與白晝截然不同的奇異氛圍。

灣仔,1974 © Greg Girard
灣仔,1974 © Greg Girard
酒吧內部,1985 © Greg Girard
酒吧內部,1985 © Greg Girard
在灣仔夜店門口的美國水兵,1985 © Greg Girard
在灣仔夜店門口的美國水兵,1985 © Greg Girard
尖沙咀的餐廳,1975 © Greg Girard
尖沙咀的餐廳,1975 © Greg Girard
旺角雲來大茶樓,1985 © Greg Girard
旺角雲來大茶樓,1985 © Greg Girard
德輔道中, 1975 © Greg Girard
德輔道中, 1975 © Greg Girard
油麻地,1983 © Greg Girard
油麻地,1983 © Greg Girard
彌燉道,1974 © Greg Girard
彌燉道,1974 © Greg Girard
尖沙咀北京道,1987 © Greg Girard
尖沙咀北京道,1987 © Greg Girard
上環,1975 © Greg Girard
上環,1975 © Greg Girard
九龍,1986 © Greg Girard
九龍,1986 © Greg Girard

1990–1996

余偉建

1990 年代是香港的黃金年代。

沒有天災,沒有戰爭,經濟實力穩固,四大天王風靡全亞洲,流行文化蓬勃發展,尤其是在 1997 年主權移交以前。成長在這時代的香港人,只要肯努力就能溫飽,買房結婚不是難事;即使不算大富大貴,亦是較為豐衣足食的時候。

主權移交前的幾年,攝影師余偉建見證著此時期香港在社會、政治、心理上的各種眾聲喧嘩。作為香港人,他的照片與早期殖民地外國人的奇觀式圖像不同,充滿對這片土地的深刻關懷。回望過去那「借來的空間」與「借來的時間」,觀照現在,如今的香港處在一個怎樣的時空?

香港特首董建華,1996 © 余偉建
香港特首董建華,1996 © 余偉建
公屋劏房內的小女孩,1994 © 余偉建
公屋劏房內的小女孩,1994 © 余偉建
雨天的銅鑼灣,1992 © 余偉建
雨天的銅鑼灣,1992 © 余偉建
新華社門外的示威,1992 © 余偉建
新華社門外的示威,1992 © 余偉建
香港與英國士兵,1993 © 余偉建
香港與英國士兵,1993 © 余偉建
盛裝迎接記者採訪的籠民,1994 © 余偉建
盛裝迎接記者採訪的籠民,1994 © 余偉建
西九龍填海區,1993 © 余偉建
西九龍填海區,1993 © 余偉建
地鐵站內的鄧小平廣告,1994 © 余偉建
地鐵站內的鄧小平廣告,1994 © 余偉建
港督彭定康離開答問大會,1992 © 余偉建
港督彭定康離開答問大會,1992 © 余偉建
位於維多利亞公園的「六、四」燭光晚會,1994 © 余偉建
位於維多利亞公園的「六、四」燭光晚會,1994 © 余偉建
新年前夕的蘭桂坊,1992 © 余偉建
新年前夕的蘭桂坊,1992 © 余偉建

1997

朱迅

1997 年是香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在歷經長達一個半世紀的英國統治後,其主權正式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當英國國旗緩緩降下,交接儀式樂隊奏起,人們的情緒一瞬間沸騰了起來。紅色的五星旗隨處可見,閃光燈閃爍不止,一種混雜著莊嚴、雀躍與感傷的心情,烙印在許多香港人的記憶中。

主權移交後不到一個小時,香港攝影師朱迅從加拿大趕回來,用相機記錄了故鄉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交織著超過百年殖民記憶的告別,在那政權交替、改朝換代的重要時刻,這些照片見證了當時社會與人心的百感交集。

長洲太平清醮的表演項目「飄色巡遊」,一位男孩以傳統中式禮服為造型,手中拿著五星紅旗 © 朱迅
長洲太平清醮的表演項目「飄色巡遊」,一位男孩以傳統中式禮服為造型,手中拿著五星紅旗 © 朱迅
兩位身穿英國國旗上衣的女子走在中環,體驗殖民地的最後光彩 © 朱迅
兩位身穿英國國旗上衣的女子走在中環,體驗殖民地的最後光彩 © 朱迅
市民們自製了英國女王、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的紙牌頭像,飲酒歡慶 © 朱迅
市民們自製了英國女王、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的紙牌頭像,飲酒歡慶 © 朱迅
1997年鄧小平逝世,銅鑼灣市區架起悼念廣告牌 © 朱迅
1997年鄧小平逝世,銅鑼灣市區架起悼念廣告牌 © 朱迅
由英軍黑衛士兵團在和平紀念碑前執行主權移交前的最後一次降旗儀式 © 朱迅
由英軍黑衛士兵團在和平紀念碑前執行主權移交前的最後一次降旗儀式 © 朱迅
主權移交後,解放軍營開放給大眾參觀,一位小朋友正在體驗使用槍枝 © 朱迅
主權移交後,解放軍營開放給大眾參觀,一位小朋友正在體驗使用槍枝 © 朱迅
賽馬日,馬場擠滿了人潮 © 朱迅
賽馬日,馬場擠滿了人潮 © 朱迅
中環匯豐銀行總行的獅子像上,一名男子赤腳坐在獅頭和警察對峙 © 朱迅
中環匯豐銀行總行的獅子像上,一名男子赤腳坐在獅頭和警察對峙 © 朱迅
藍色的大恐龍曾是荔園遊樂場的標誌,眼睛會在夜裡發光。1997年荔園關閉後,恐龍就此消失 © 朱迅
藍色的大恐龍曾是荔園遊樂場的標誌,眼睛會在夜裡發光。1997年荔園關閉後,恐龍就此消失 © 朱迅
炎熱的七月正午,解放軍在草地上操練,準備為香港市民舉行首次軍演 © 朱迅
炎熱的七月正午,解放軍在草地上操練,準備為香港市民舉行首次軍演 © 朱迅
一名女子用紅色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遮住自己的面龐 © 朱迅
一名女子用紅色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遮住自己的面龐 © 朱迅
年度傳統活動「長洲太平清醮」上,一名戴墨鏡的小女孩以解放軍為創意造型 © 朱迅
年度傳統活動「長洲太平清醮」上,一名戴墨鏡的小女孩以解放軍為創意造型 © 朱迅
信眾們站在渡輪的船尾,向海拋出溪錢,英國紅船旗在空中飄揚 © 朱迅
信眾們站在渡輪的船尾,向海拋出溪錢,英國紅船旗在空中飄揚 © 朱迅

1998–2018

周生、ERIC

千禧年後的香港,正在等候和爭取一個理想的到來。

主權移交的 20 年內,香港經歷了大大小小的社會動盪,如亞洲金融危機、科技股熱潮、SARS 疫情爆發、不斷高漲的房價等,為了爭取真普選的落實,上萬人走上街頭參與雨傘革命,然而在政治交鋒和經濟局勢的檯面下,每位香港人依然有生活要過,運轉著各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2010 年到 2020 年間,周生和 ERIC 兩位攝影師拍下了最真實且毫無修飾的香港生活。那些猶如日常插曲般的斷片,被犀利而溫情地捕捉下來——毫無戒心的當地人、成群湧入的中國遊客、隨心所欲的街友,種種看似光怪陸離的場景,卻讓人備感親切,洋溢著人們的飽滿個性,更描繪出千禧年後香港庶民社會的輪廓。

© 周生
© 周生
© 周生
© 周生
© ERIC
© ERIC
© ERIC
© ERIC
© 周生
© 周生
© 周生
© 周生
© ERIC
© ERIC
© ERIC
© ERIC
© 周生
© 周生
© ERIC
© ERIC
© ERIC
© ERIC
© 周生
© 周生
© 周生
© 周生

2019

陳朗熹、林亦非

2019 年是香港史上最刻骨銘心的一頁。

警棍、催淚彈、狙擊槍、水炮車,從和平的大遊行演變為層出不窮的警民暴力衝突,香港度過了充滿血與淚的 285 天。自港府宣布修訂《逃犯條例》的那天起,超過 200 萬人站出來示威抗議,幾千人被指控襲警、暴動等罪名,反送中運動被視為香港主權移交後規模最大的示威運動,也是最為嚴峻的政治、民主與人權危機。

水深火熱的革命之際,新聞攝影師陳朗熹和林亦非分別以攝影集《無以名狀的力量》和《Woh Yuhng》,記錄每個讓人難以釋懷的片段。示威者手足奮戰的場面,催淚彈飛揚不止,理大圍城、救護車分紅海、中大二橋之戰,這些影像交織著歷史傷痕的見證,更開啟了香港人為自由和社會公義而奮戰的序幕。

立法會大樓被示威者闖入,在議事廳內區徽上進行塗鴉。2019年7月1日 © 陳朗熹
立法會大樓被示威者闖入,在議事廳內區徽上進行塗鴉。2019年7月1日 © 陳朗熹
國際人權日遊行隊伍行經銅鑼灣崇光百貨。2019年12月8日 © 陳朗熹
國際人權日遊行隊伍行經銅鑼灣崇光百貨。2019年12月8日 © 陳朗熹
觀塘遊行引發警民衝突,示威者拿著雨傘向警察投擲催淚彈。2019年8月24日 © 陳朗熹
觀塘遊行引發警民衝突,示威者拿著雨傘向警察投擲催淚彈。2019年8月24日 © 陳朗熹
中文大學二號橋爆發衝突,示威者點燃訊號彈,紅色煙霧瀰漫彷彿末日電影。2019年11月12日 © 陳朗熹
中文大學二號橋爆發衝突,示威者點燃訊號彈,紅色煙霧瀰漫彷彿末日電影。2019年11月12日 © 陳朗熹
荃葵青衝突中,警察以槍指向示威者,一位傳道人以肉身擋住槍口。2019年8月25日 © 林亦非
荃葵青衝突中,警察以槍指向示威者,一位傳道人以肉身擋住槍口。2019年8月25日 © 林亦非
警察從旺角警署出動清場,太子站出口插滿鮮花。2019年9月7日 © 陳朗熹
警察從旺角警署出動清場,太子站出口插滿鮮花。2019年9月7日 © 陳朗熹
民眾在將軍澳尚德邨停車場悼念周梓樂,示威者將路堵上,一人手拿磚塊以防衝突爆發。2019年11月9日 © 陳朗熹
民眾在將軍澳尚德邨停車場悼念周梓樂,示威者將路堵上,一人手拿磚塊以防衝突爆發。2019年11月9日 © 陳朗熹
中文大學二號橋爆發衝突,示威者與警察對峙。2019年11月12日 © 陳朗熹
中文大學二號橋爆發衝突,示威者與警察對峙。2019年11月12日 © 陳朗熹
示威者將瓶製汽油彈投出 © 林亦非
示威者將瓶製汽油彈投出 © 林亦非
示威者以雨傘築起防線,抵禦警棍。2019年7月1日 © 林亦非
示威者以雨傘築起防線,抵禦警棍。2019年7月1日 © 林亦非
2019年10月7日,香港各區有許多人抗議政府訂立「禁蒙面法」,一名示威者被防暴警察壓倒在地 © 陳朗熹
2019年10月7日,香港各區有許多人抗議政府訂立「禁蒙面法」,一名示威者被防暴警察壓倒在地 © 陳朗熹
示威者留在理工大學堵塞紅隧交通,部分人在校內泳池練習投擲燃燒彈。2019年11月16日 © 陳朗熹
示威者留在理工大學堵塞紅隧交通,部分人在校內泳池練習投擲燃燒彈。2019年11月16日 © 陳朗熹
天橋頂的一名遊行者,身披黑色紫荊旗。2020年1月1日 © 陳朗熹
天橋頂的一名遊行者,身披黑色紫荊旗。2020年1月1日 © 陳朗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