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松照明
Shomei Tomatsu
出生於二次大戰前、成長於戰後日本的東松照明,為日本代表攝影家之一,更有「戰後攝影的巨人」之美譽。在 50 年代後半期至 60 年代末期間,他留下大量具批判性、反映當時社會現況的作品,以嶄新的紀實手法描繪戰後日本人於肉體和精神的苦痛,以及日本在面臨美國文化強勢植入的自身認同問題。
1930 年出生於愛知縣名古屋市、自明治時代起經營「東松油店」的經商家族;十五歲時日本戰敗投降,在隨後的佔領日子裡,他在可以透過鐵絲網看到基地的小鎮上,萌生對於自我身份、國家與時代之疑問。於愛知大學就學期間,東松加入攝影俱樂部,早期攝影充滿達達主義風格,如作品〈諷刺的誕生〉畫面中央為一隻手穿過英文報紙,凹起手背舉起一隻雞蛋,1951 年發表於愛知大學校刊。於此同時,他將鏡頭對準了現實中的戰爭傷痕,如廢墟、基地和受傷的士兵。1954 年畢業後,東松任職於岩波寫真文庫負責攝影工作,期間拍攝了《水災與日本人》(1954 年)和《陶瓷之鄉瀬戶》(1955 年)等具有現實意義的攝影題材,兩年後轉為自由攝影師。
1950 年代中期適逢當代藝術潮流興起,東松頻繁參與各種美術運動。其個人氣質的視覺語彙、耳目一新的鮮明構圖,在在突破傳統紀實攝影的框架,一如他自言:「我不是報導攝影家,我是一位專業的攝影作家。我自己洗照片、自己寫文章、自己編輯、建構自己的照片系列。」1959 年,東松照明與攝影家奈良原一高、川田喜久治、細江英公、石元泰博等人成立「VIVO」攝影團體,提倡攝影的「主觀紀實」,以更戲劇性、象徵的手法作為攝影手段。與前輩攝影師木村伊兵衛、土門拳的新聞紀實和寫實主義劃分,影響無數日本後輩攝影師。1974 年,他加入了與森山大道和荒木經惟共同開設的 WORKSHOP 攝影學校,並成為戰後日本攝影圈的核心領導人物。
東松照明以對當代形勢的敏銳洞察力,為攝影表達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包含 1960 年代拍攝因伊勢灣颱風而重創的名古屋老家的作品《家》、拍攝橫須賀美軍基地周圍人物和風景的《占領》和《口香糖與巧克力》系列,及其最為人所知的代表作《長崎11時02分》(1966 年)。
1961 年,東松受日本原水協(禁止原子彈氫彈日本協議會)之邀,初次踏上長崎的土地,追溯這座城市因原爆而留下的各種傷痕,以及十五年後重建的軌跡。攝影集《長崎11時02分》的首幅作品為定格於 11:02 的一只懷錶,東松於書末記下:「人類之所以身為人類的證明,必須要在時間的流動當中打下意志的樁,在逐漸淡忘的記憶當中,尋回那些我們經過的時間。廣島與長崎所體驗過的 8月的恐怖,被烙印下原爆症的印記,度過了殘酷時光的被爆者的憤怒,絕不可被歷史隱瞞而遺忘。」
1969 年為延續《占領》系列作品,東松首度造訪沖繩,在此進行拍攝直到 70 年代前期。他記錄下當時沖繩正由美國管轄的前線基地實況,同時將視線投向南島風光與當地民情;熱帶的明亮氣息,使東松由慣以使用的黑白底片轉為拍攝彩色作品,成果集大成為《太陽の鉛筆》(每日新聞社,1975 年),書中不僅收錄沖繩宮古島和周圍島嶼的照片,亦延伸至台灣的基隆、淡水、霧社和墾丁,以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1998 年東松移住長崎,隨後於沖繩宮古島設立工作據點,積極從事創作,直到 2012年因肺炎逝世,享年82歲。
主要的個展包含「日本列島編年史-東松照明的50年」(東京都寫真美術館,1999年),以日本曼荼羅系列於各地舉行的「長崎曼荼羅」(長崎縣立美術博物館,2000年)、「東松照明展 沖繩曼荼羅」(浦添市美術館,2002年)、「東松照明攝影 1972-2002」(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2003年)、「愛知曼荼羅-東松照明的原生風景」(愛知縣美術館,2006年)、「東松照明: Tokyo曼陀羅」(東京都寫真美術館,2007年),以及「写真家・東松照明 全仕事(攝影家‧東松照明全創作)」(名古屋市美術館,2011年)等。
東松照明亦是首批被西方藝術權威認可的攝影師,2004 年於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Shomei Tomatsu: Skin of the Nation」,並於美國、歐洲各地巡迴;2014年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展出「Shomei Tomatsu: Island Life」。曾獲日本寫真批評家協會新人賞(1958年)、日本寫真批評家協會作家賞(1961年)、每日藝術賞(1976年)、藝術選獎文部大臣賞(1976年)、紫綬褒章(1995年)、日本寫真協會功勞賞(200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