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寫真家系列 琉球烈像 第9卷

在東西政權、文化雙重影響之下,吹進沖繩居民記憶深處的烈風,既非來自侵略的痛苦,亦與民族之認同無關,更多的是對和平的渴望無果,與對未來的自主始終掌握於他人之手。二戰以後,日本與西方國家簽訂《舊金山和約》,沖繩被交予美國暫管,直到 1972 年才回歸日本,結束長達 27 年的外國統治,時至今日也一直美國被視為遠東海洋的重要前線基地,在《美日安保條約》之下依舊有七成左右的駐日美軍協防於此。

然而在 1995 年,一起美軍士兵強暴沖繩當地 12 歲少女之事件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長久以來隱忍著治安、噪音和飛安等問題的沖繩縣民強烈要求美方基地移出沖繩。但另一方面,在軍人與其眷屬所帶來的驚人消費力、基地內部所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之下,沖繩的經濟情況有了顯著改善卻也是不爭之事實,這圍繞沖繩政壇逾五十年的問題幾經政黨輪替、美日雙方多次協調都無法解決,「沒有基地的和平沖繩」至今依然無法實現。

「所謂的『佔領』,似乎永遠不會結束了。」被視為戰後最具代表性的攝影師東松照明如此感慨道。1969 年,他透過申請為期一個月的「入境許可證」來到沖繩,獨特的紀實手法揭示了在他國治理之下的故國種種現象——看著美軍將沖繩視為越南戰爭的前線基地,讓士兵不只在與熱帶環境中學習叢林作戰,也透過機槍、鐵絲網和堆土機強制徵取著人民的土地,東松照明便決定要以相機持續見證在這塊島嶼上所發生的一切事物。

直至 2000 年初,在恍若夏威夷的沖繩街頭上處處可見酒吧、俱樂部,放假的美國大兵與當地的日本混血青年肖像更印證了「沖繩沒有基地,而是基地裡有沖繩。」這句話。東松照明 40 年來不輟的鏡頭始終關注著這塊由戰火與汽水澆灌而成的群島,靜看輕拂的海風與柔軟的沙土承載這段奇妙的現實與歷史,最後讓所有元素曝光在張張無言的底片上,匯集成《東松照明:camp OKINAWA》一冊。

東松照明,1930年生于愛知縣名古屋市,從關於長崎原子彈的作品《長崎11時02分》,到專注於日本傳統文化和日益西化兩者間緊張關係的《Nippon》,時時刻刻記錄著戰後日本社會的各種現象與日本在西方文化下面對的衝擊。

限時活動:全部1111元!限時特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