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出生於慕尼黑,Thomas Demand 從小在充滿藝術的環境裡成長,不只被譽為是德國觀念攝影大師,也是當代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Thomas Demand 曾就讀慕尼黑美術學院和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在學期間開始以攝影記錄自己用紙板製作的雕塑模型。1994 年獲得倫敦金匠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後,他將創作重心轉向攝影本身,專注打造紙製模型來拍照,並且讓「攝影」成為作品的「最終呈現」。

Demand 的創作以「紙模型攝影」為核心,體現「以紙為材、以刀為器」的創作理念——他從報刊媒體中挑選圖片,精心以彩色紙張和紙板搭建成等比例的逼真場景,然後以大畫幅相機將其定格成照片。這些照片初看宛如紀實攝影,但仔細觀察會發現裡頭的一切其實帶有微妙的手工質感,他透過這種方式探討攝影作為記錄媒介的真實性,有意顛覆人們對攝影必然真實的想像,強調照片同樣可以是精心構築的幻象。

同時,為進一步凸顯圖像與現實之間的差距,Thomas Demand 的作品通常會取材自頗具政治或歷史意義的場景。例如他曾重現福島核電廠事故後的中控室、恐怖組織首領海珊的廚房、美國大選爭議點票現場等,透過場景細節與頗富人類共同記憶的故事,呈現出在真實與虛構間,影像也能令人不安的微妙感受,從而引發對記憶、媒體與真相之關係的反思。

從幾何變形的摸索,到為所創造之物賦予意義,當場景落成、拍完照片,這些被精心設計和製作的模型,如果是一般人會如何處理?肯定會留在某處,並被好好地保存起來,對吧?但是,Thomas Demand 可不這麼想——他會隨即摧毀一切,毫不留情,讓影像和影像前的觀者成為每一部藝術奇觀的唯一見證者,以此強調這份如夢似幻、曇花一現的幻覺體悟。憑藉這獨特的藝術實踐,Thomas Demand 如今更被公認為同輩中最具創新精神的藝術家。

Thomas Demand 自 1990 年代起即在國際藝壇嶄露頭角,2005 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為他舉辦大型回顧展,2009 年柏林新國家美術館亦舉行了其代表作展覽。2010 年以降,他也持續在全球重要美術機構展出,包括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美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 (LACMA)、北京 UCCA 當代藝術中心、休士頓美術館及臺北市立美術館(展期:2025.01.18 至 2025.05.11)

除了展覽成就,Demand 的作品亦被世界各大美術館廣泛收藏,包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等機構。透過紙雕與攝影的交融創新,Thomas Demand 成功拓展了攝影媒介的疆界,也被 MoMA 譽為當代藝術領域中極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之一,足見他在國際藝術界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