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如果你對他人沒有好奇心,就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攝影師。」

從選得巧妙的書封照看來,多少能預料《Looking at Others》對於看與被看及其間的關係思索得多深刻:Martine Franck 倚著船舷上側身注視著視線來源,下方白浪滔滔,浮沉之間,她始終定睛關注著所處時代,緊握在手中的相機是「觀看他人」的最佳媒介,正好呼應著輕輕落在一旁的書名。

可想而知,《Looking at Others》不僅回顧 Franck 的生涯代表作,也沿著這位比利時攝影師暨紀錄片導演的視線,一起半好奇半驚奇地朝上世紀深深望進去,藉他人之身,影射最後那 30 餘年的世間百態,亦反映一位女性攝影師悠長曲折的探索和移動記事。

身為影響深遠的攝影界人物,Franck 不只為哲學家傅科、畫家夏卡爾、詩人希尼等名人拍過招牌形象,也致力於透過攝影去認識藏傳佛教僧侶、法國長者、愛爾蘭蓋爾人等偏遠群體。書中 170 幅重要的視覺貢獻兼收著名代表作及冷門驚喜。因此,除了早已廣為人知的童年喜樂、老者肖像、劇場幕前幕後圖像之外,亦特別納入許多相對鮮為人知的作品如勞工、婦女解放運動及消費社會寫照。

2024 年,Franck 為期三個月的回顧展在義大利巴爾德堡博物館登場,隨之出版的《Looking at Others》也把握機會,將這位人文主義藝術家對觀看他人的熱情,介紹給跨世代的更多觀者。

Martine Franck 於 1938 年生於比利時安特衛普,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社員、法國紀實攝影大師 Henri Cartier-Bresson(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擅長在與拍攝對象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捕捉真摯情感,令觀者彷彿身歷其境。陸續在馬德里大學、羅浮宮學院學習藝術史的她,卻在寫論文時受挫而毅然轉投攝影懷抱。60 年代起,開始赴遠東遊歷拍照,隨後陸續為《Vogue》、《生活》等雜誌接案,並從此開始擔任陽光劇團官方攝影師長達 48 年之久;80 年代後陸續與法國婦女權益部、非營利孤獨老人關懷組織合作,亦遠赴托里島、圖博等偏遠地區,拍攝當地的獨特文化及教育系統。Franck 出版了十餘本著作,包括《Martine Franck: Dun jour, l'autre》、《Tibetan Tulkus, images of continuity》、《Tory Island Images》、《Fables de la Fontaine》、《Women/Femmes》等;1970 年與布列松結婚,志同道合的兩人攜手共度餘生,直到相繼於 2004、2012 年在法國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