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生於比利時安特衛普,從電影製作與攝影學系出身的Harry Gruyaert,畢業後移居巴黎,初期在荷蘭語電視台中擔任了攝影總監並參與了幾支影片的拍攝。1968年Harry Gruyaert首次造訪紐約,接觸了紅極一時的普普藝術、安迪沃荷以及在「工廠」內的藝術家。從未映入眼簾的流行藝術對他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每日所及的物件在此有了新觀點:平庸的事物仍有其美妙的姿態。

彼時的歐洲攝影,仍是以人文式的黑白攝影當道,影像圍繞於人們與故事身上。著重事件的當下,而非平凡的景觀。一旦提及色彩,更是譁眾取寵的代名詞,不過是商業攝影與廣告中為了刺激消費的糖衣 —— 即使William Eggleston以及Stephen Shore在美國已掀起彩色攝影的大波。

1971-1972年於倫敦生活之時,有感於當時電視產業正蓬勃發展,其電視節目所帶來的洗腦力卻不容小覷。他開始拍攝電視裡所呈現的畫面,其中包含當年的慕尼黑奧運會與阿波羅計畫的新聞畫面,創造了一系列作品〈TV Shots〉。影像裡充滿飽和的色調與扭曲的面孔,毫不留情地嘲諷電視產業,彷彿暗示著媒體文化的陰暗醜陋面。這些作品1974年於巴黎Robert Delpire Gallery公開,伴隨而來的是極大的爭議性,但也為此獲得廣大注意,成為另一種新聞攝影的呈現方式。

在巴黎、紐約與倫敦之後,Harry Gruyaert開始對家鄉比利時的紀錄重新燃起興趣。1973年後的幾次返回家鄉,卻僅使用黑白底片拍攝,「我避免落入帶有感情的情緒陷阱中。」Harry Gruyaert如此說道。1976年,Harry Gruyaert再次造訪紐約,參觀紐約MoMA所舉辦的「Photographs by William Eggleston」展覽,其高超的染印技巧為色彩賦予了更深刻的感知。為此決定改以色彩記錄家鄉比利時,這些拍攝於1970至1980年代間的影像在日後分別出版了《Made in Belgium》與《Roots》兩作品。

在此之後,Harry Gruyaert更造訪了印度、埃及、日本、摩洛哥等地,他的作品為攝影帶來全新的表現方法,更界定了攝影的新領域:一種感性、非敘事的獨到表現方式,利用色彩的對比與光影的明暗,輪廓分明地重新定義這個世界。

這個時間點,正巧為美蘇冷戰數十年之巔峰,世界正因為政治的歧異而分裂。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體制,明爭暗鬥的軍備競賽與外交角力下,世界的兩端產生巨大的鴻溝。雙方在經濟、制度與教育有著不同的策略,進而導致人們的生活日常與社會景觀也產生了天壤懸隔。Harry Gruyaert於1981年造訪了浮華亮麗的拉斯維加斯與洛杉磯,以及1989年秋天來臨前,拍攝下東歐政局劇變下蘇聯政府嚴峻管制的莫斯科。

儘管Harry Gruyaert的本意並非紀錄時事,但捕捉下這兩個截然不同世界,創立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透過其著名的鮮明色調,在歷史上揮灑一抹色彩,為這些時刻留下了感性的紀錄。這兩系列影像最終以一套兩冊的方式出版成《Harry Gruyaert: East/West》。

2015年4月,巴黎歐洲攝影之家舉辦了Harry Gruyaert首次生涯回顧攝影展,同年9月於倫敦Magnum Photos Room巡迴。伴隨著攝影所出版的首本生涯回顧作品集《Harry Gruyaert》由英國出版社Thames & Hudson出版。

Harry Gruyaert的圖像往往是獨立的,不喜為一幅影像賦予故事,對他而言,影像僅僅就是形體與光影的表達,那是一種直覺的展現。呈現了追求自由與解放感知的信念,利用顏色喚醒我們對色彩的感受。

Harry Gruyaert攝影書列表

共有 15 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