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3
- Hardcover
- 128 pages
- 238 × 320 mm
- ISBN 9780500027240
- May 2023
時隔數十個春秋,英國才將國歌歌詞從天佑「女皇」改為「天佑國王」,因此當我們一聽見加冕二字,往往先想起查爾斯幾乎等了一輩子的那日,或 1952 年破天荒由電視完整轉播的儀式,而非更早以前——確切來說,是 1937 年 5 月 12 日——那場屬於喬治六世,也就是伊莉莎白女皇之父的加冕禮。
彼時,那可是戰間期最轟動的大新聞,而擅長以影像昇華事件,進而令印象歷久彌新的法國攝影大師 Henri Cartier-Bresson(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自然也從獨特的視角見證了那場盛典。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Other Coronation》巧妙地以一個「另」(other) 字,點出這本攝影集不落俗套之處。當年的新聞照,多半聚焦在新任國王、皇室成員及儀式之壯麗震撼,但布列松反而轉過鏡頭,瞄準那些湧上倫敦街頭共襄盛舉的群眾。他不只調皮地逆轉眾人對於典禮行程的預期,也捕捉三教九流拚了命圍觀的各種奇招:有些人疊著羅漢或攀上路邊雕像,還有人 DIY 紙板潛望鏡、連鏡長棍,使盡渾身解數以免錯過精彩畫面,不遠處卻有人被擠得四腳朝天,幾家歡樂幾家疼。
即使有加冕委員會精準地延續代代傳統,英國史上的每一場加冕禮仍是獨一無二,因此《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Other Coronation》的妙處,不只在於布列松如何用精準如預言的攝影之眼,為躬逢其盛的英國民眾留下珍貴的身影;另一方面,本書把布列松瀰漫著濃烈真實情緒的群像,和中規中矩的各國媒體簡報並列,在兩者的差距間,拉出無限空間供想像力馳騁,而這正是布列松託場景與人寄寓大事意義的拿手絕活。
本書作者 Clément Chéroux 為巴黎布列松基金會董事長,兼任巴黎龐畢度中心、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的資深策展人。
布列松 (1908-2004) 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1930 年代早期才開始接觸攝影,開啟往後的報導攝影之路。1947 年與羅伯卡帕 (Robert Capa)、大衛西蒙 (David Seymour) 等各國攝影師共同成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廣泛遊歷各地並從事大量拍攝活動。他因報導中國的照片而在國際間聲名大噪,更於 1952 年提出了影響無數後繼攝影師的「決定性瞬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