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藝術家 Jeff Wall 從 1970 年代末起,始終致力於突顯攝影作為獨立媒介的價值,風格看似基於現實,但又不盡然如實,不僅因此被視為編導式攝影界先驅,也催生了「近紀實攝影」(near documentary) 一詞,帶著一股哲學式窮究的逼近意味,在寫實和超現實兩大陣營之間岔出蹊徑。

之所以叫做近紀實,是因為相較於狩獵般地抓捕決定性瞬間,Wall 的構圖顯然多了不少慢條斯理的講究;儘管影像風格、拍攝手法都近似紀實攝影,但仔細一端詳,就發現層層遞進的荒誕畫面中沒有所謂隨機,再小的物件裡,都深深藏著玄機。

有趣的是,複雜的驚喜和意義未必源自殫精竭慮,也用不著出動各種人工添加物,「其實我有很多照片,都是用一般人也會採取的手法拍出來的,」Wall 曾在訪談中淡淡地點破:「可是有時候,有些人不太欣賞這個事實。」從年少時期就迷上繪畫的他,將攝影與來自其他藝術形式(諸如電影、文學、19 世紀繪畫等)的元素合成起來,藉此創造出一種精巧無比的模式,並稱之為電影式攝影 (cinematography),用一套精準到近乎純粹的流程,把虛構現實、記憶和往昔的經驗熔於令人拍案叫絕的一幅。

2024 年初,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為 Wall 舉辦同名個展,以 11 間展廳促成作品與作品間的對話,規模創瑞士近 20 年來的新紀錄。作為隨展出版的圖錄,本書收錄向各國美術館、藝術家本人及私人藏家商借而來的 50 幾幅作品,並置以燈箱展示的招牌彩色幻燈片,和 90 年代起拓展觸角後創作的黑白照、採用彩色顯色相紙輸出的作品 (C-print) 等等,還有若干首度公開的全新作品,除了看得出藝術家的思想演進史,從內容、形式中找出各種跨時空的參考對象,也為觀賞《Jeff Wall》帶來更多樂趣。

用革命性思路想像攝影可能性的 Wall,不只重塑了這項媒介,更奠定攝影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的地位。從修圖仍是一門手工活的年代,一路走到 AI 當道的如今,Wall 挑戰視覺慣習的興致從未動搖過。

Jeff Wall 於 1946 年生於溫哥華,自 60 年代從事攝影工作至今,為當代公認創造力最旺盛的藝術家之一。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藝術史碩士學位後赴倫敦,在科陶德藝術學院繼續攻讀藝術史博士學位,期間大量閱讀攝影學、哲學及藝術和電影評論。1978 年,第一個裝置作品〈The Destroyed Room〉在溫哥華的 Nova 藝廊櫥窗展出;翌年又發表作品〈Picture for Women〉,提出了資本主義下的當代女性課題,自此樹立一貫風格:像製作電影般製造場景、控制燈光、排練演員,最終創造出一座引人凝思的影像世界。

除了以 19 世紀的繪畫元素構成創作途徑,Wall 亦深受蒙太奇敘事手法、觀念藝術、新寫實電影與現代攝影影響,擅長將精細概念轉化為大畫幅彩色作品,並以大型燈箱重現日常景象中的一瞥,從世俗角度切入藝術,進而反思社會現象,徹底改變攝影在藝術領域裡的地位。曾在歐美各大美術館舉行個展,為哈蘇獎、奧戴恩視覺藝術終身成就獎、加拿大勳章得主及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士。

Related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