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風很大,颱風經常在這裡登陸,很多自然地貌形態都是風塑造出來的。

來到這裡的起因是2017年4月份我帶著美院攝影系的學生前往中國福建沿海的原生態島嶼寫生,去觀察那些比較偏遠但還未被過度開發的地區。當時把主要的調查地點設定在福建省的平潭島和黃岐半島沿線的一些村落。福建沿海從唐代以來就是中國在海上的商貿集散地,所以這片地域的文化有著海洋文明的特徵。島上自然資源豐富,村落往往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並且還有很多保留著原始風貌的海島建築。2013年起,平潭被國家設置為綜合實驗區,政府進行招商引資,大批企業進駐,同時大量開發自然資源,打造地方旅游經濟。

最初去平潭拍攝是對當下非常流行的原生態文化概念感興趣,想知道這個所謂的“原生態”現實能夠給人們帶來什麼?究竟是基於某個地域的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的基礎所遺留的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體驗,還是在旅游經濟的帶動下所簇生的模式化、甚至是同質化的消費行為?隨著2017年4月和7月的兩次拍攝,我發現不斷的開發正在迅速的改變著這裡的地貌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嘗試用個人的視角記錄下來這片島嶼的變化,並在不斷的觀看中去理解當地人與自然環境、文化遺產、現代文明之間的關係,去思考他們是如何在新的文化生態中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社會位置和生活狀態來適應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

我在拍攝時希望在被觀看的事物中透露出和現實復雜性相關的信息,而不去刻意的用照片解釋拍攝問題。將不同層面的現實切片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讓自然風貌、宗教信仰、工業地帶、旅游開發、城鎮規劃、日常地帶等區域連接成為同一個視覺結構,使圖像之間呈現出既互相阻隔又可以打開想像空間的跳躍性閱讀,讓這個系列的照片成為具有社會信息的歷史素材,或是探討真相的工具。

整體來說,這個系列的照片主要是由島嶼上的原生態自然環境、城市化進程現場、旅游經濟在島嶼上的發展現狀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等幾個方面構成,希望這幾條視覺線索可以匯集成為一個可探討原生態村落城鎮化以及旅游資源開發問題的可視化場域,讓看到的人去思考現實,追問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