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7
- Softcover
- 1112 pages
- 1470 images
- 137 × 183 × 60 mm
- ISBN 9784909442260
- Simplified Chinese, English
- 2021
許多人之所以認識中國藝術家張曉,是從他的《他們》和《海岸線》開始的,他憑這兩個系列分別獲得三影堂攝影獎大獎和候登科攝影獎。2011 年開始,這個曾經的報社記者,永遠在旅途中風塵僕僕的山東壯漢,因為生活環境和人生角色的改變,不得不向過往的作品道別,去探索新的創作路徑。
「《海岸線》這個作品從 2009 年開始一直拍攝了四年,到 2013 年才算徹底結束。這期間我也一直在想接下來要做些什麼作品,在經歷了《他們》和《海岸線》這樣的宏觀敘事之後,我覺得我已經徹底消耗完了凱魯亞克《在路上》的那種激情,這樣的經歷在我人生之中有過就已經足夠了,再加上結婚生子之後,也不能再有之前那樣無時限的流浪生活了。所以在那之後所有的可能性都指向了我的老家,是時候回到故鄉了,或者說那個回不去的故鄉。」——張曉
2011 年開始,張曉將所有的工作都轉到了他最熟悉的故鄉,這個與他的成長和記憶密切相關的地方。最早他通過寶麗萊的移膜技術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藉此隱喻自己與故鄉的撕裂了又重新修復的過程,通過這些拼貼的影像,去找到一個回憶與現實的平衡。
彼時的張曉,對於故鄉,更像是一個遊蕩在村子裡的孩童,漫無目地尋撿著故鄉「廢墟」中反光的硬幣。他翻箱倒櫃地傾倒出家裡舊抽屜的所有老物件,翻著親戚家的舊相冊,閒逛於隱於集市中的照相館,甚至為了得到村裡每個人的肖像而從村委會借用了全村人的農村合作醫療證。
張曉在關於故鄉的作品之中引用了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的話:「每個特定的生活團體中,必有他們的特殊語言,有許多別種語言所無法翻譯的字句。」而這些關於故鄉的圖像,正是將鄉土社會中的複雜關係,投射到平面化的消費意識形態與審美邏輯之下的某種語言。
在這樣對故鄉的翻閱之中,張曉逐漸構建起了,或是說重新發現了從小就充斥於他身邊的「鄉村美學」,那種與都市、摩登、現代性格格不入,卻某種程度上又承襲自人們對都市、權威的想像與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產生的各種視覺觀感、圖式,文字、顏色搭配。
而在對故鄉的散點式探索中,「蘋果」這個符號之於張曉的意義,必然比其他作品更加重要。如果將張曉關於故鄉的所有作品平鋪在地圖之上,關於蘋果的作品,彷彿在一個村落的中心,構建起了一個果園。「從《他們》、《海岸線》這樣宏觀視角之下的大範圍敘事,到回到故鄉,再到蘋果,我的創作有一個從『面』到『線』,從『線』再到『點』這樣的過程。在這之後我希望把故鄉的這個地理上的『點』也消解掉,用一個更加符號化的東西——蘋果去代替。」
本書《一個故鄉:二千零六十五公里,三百六十位村民,不可數的蘋果和一次離別》,便收錄了張曉將回歸故鄉後所創作的諸多系列作品,全書厚達 1112 頁,內附一本別冊,並收錄四篇文章及一篇訪談。
張曉於 1981 年出生於中國山東省煙台市,2005 年畢業於煙台大學建築設計系。在 2009 年成為自由攝影師之前,他曾在《重慶晨報》擔任新聞攝影師。張曉憑著《他們》系列在 2010 年獲得三影堂攝影獎大獎,又憑著《海岸線》系列獲得 2009 年的候登科攝影獎、2010 年的法國才華攝影基金中國區冠軍及 2011 年的法國匯豐銀行攝影獎。現居於中國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