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Calle (蘇菲·卡爾),1953 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具有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等身分。作品經常以人類私密的情感關係為主題,挖掘人的脆弱、傷痛與自我認同,在文字與攝影並置的互文性中細探意義延展的空間,是她標誌性的創作方式。曾於 2007 年參展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於 2010 年獲哈蘇攝影獎。

Calle 的藝術生涯始於 70 年代末。當時她在世界各地漂泊,返回巴黎後創作了《Suite Venitienne》(1979),內容描述她跟拍在派對認識的男子,跟隨他一路從巴黎到威尼斯。而在《The Sleepers》(1979) 中,她邀請陌生人和朋友們輪流睡在她的床上,每個小時提供食物並拍攝他們的睡姿;她甚至在威尼斯旅館擔任房務員,在工作過程中用照片和文字記錄房客的生存痕跡與私人物品,寫下自己的感想後與攝影並置出版了《The Hotel》(1981)。這些以窺探隱私為核心的創作基調,也反應在《Address Book》(1983) 上。這是 Calle 創作生涯中極具爭議的作品,她憑藉著偶然拾獲的通訊錄展開肉搜行動,從連絡通訊錄上的人物開始,一步步追蹤通訊錄原主的朋友,再從中了解原主的生活、喜好及社交關係網絡。這個作品對通訊錄擁有者而言是極大隱私侵犯,經過協商於擁有者過世後,才於 2012 年首度以英文出版《The Address Book》。

作為對影像意義的反思,Calle 特別關注失明者的視覺經驗,因此她訪問盲人,請他們描繪腦海中「美麗」的畫面,再將受訪者肖像、回答,以及根據回答所拍攝重現的照片依序排列,編成攝影書《The Blind》(1986)。1991 年的《Blind Color》延續此題材,請盲人站在灰色的畫布前,描繪與想像所面對的畫面,並將盲人的敘述與 Yves Klein、Gerhard Richter 等藝術家對於單色畫面的描述相比較。觀者無從理解盲人腦中所想像的畫面,卻透過作品展開了想像與真實的影像間的思索。她這些文本與影像搭配的手法,與美國攝影師 Duane Michals 的作品風格有所呼應,讓影像變得多義,也產生更多的詮釋空間。

1996 年,Calle 創作了錄像作品《No Sex Last Night》,記錄著他與美國攝影師 Gregory Shephard 的公路旅行,脫離了公路電影慣用的拍攝手法,而是旨在呈現一對男女從陌生到親密的旅程。1990 年代末期 Calle 與作家及電影導演 Paul Auster 有過多次合作,Auster 以他在 1992 年發表的小說《Leviathan》中,以 Calle 為原型打造角色 Maria,而 Calle 則決定按照書中 Maria 的方式生活。Auster 成了制定規則與故事走向的主宰者,Calle 的創作者主體,則在其中變得模糊。

而 2003 年出版的《Douleur Exquise(極度疼痛)》無疑是 Calle 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延途記錄從法國到日本的旅行,第二部分描述與情人分手的經過;第三部分則是她一次次向他人重述失戀的故事,故事的樣貌從原先的鉅細靡遺逐漸轉為簡短。當失戀的私密經驗轉化為影像與文字,一次次的重述,宛若呢喃䋈語般自我治療的過程,淡化了分手的痛苦,達到療癒和解脫。

延續向自身情感探索的手法,她在 2006 年拍攝了母親臨終前的畫面,創作了《Rachel Monique》,展出現場搭配母親死亡後的照片和物件,並從母親的遺物、日記中追溯她的性格與生命史,嘗試在細密追索中,消解喪母的傷痛。至於 2007 年她在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的展覽「Take Care of Yourself」,她邀請了 107 位不同職業背景的女性,用閱讀、朗誦及歌舞等不同方式,解讀她所收到的一封分手信。當所有字句、故事的細節經過不斷地抽絲剝繭、推敲其意義的手法讓事件的私密性喪失,超脫情感本身,濃烈的痛苦也從中消解。該展覽推出後引起相當大的迴響,多年間不斷至各國巡迴展出。

此後 Calle 創作了一些非自傳性的作品。《Voir la mer》(2013) 拍攝從未見過大海的人,第一次看見海的故事,詩意的錄像中未有語言,僅存海浪拍岸的聲音。《The Last Image》(2010) 則是由影像和文字組成敘事,邀請盲人描述記憶中所見的最後影像。縱觀 Calle 創作歷程,從早期慣用的偷窺手法,到具有自傳性質的作品,她開始向內挖掘、攪動情感,同時探索文字與影像的意義,讓私密的生命狀態能透過層層的解析後,以客觀的方式,挑戰公眾和私人的界線,進而化解、治癒彼此的傷痛。2005 年起,Calle 於歐洲高等學院任教攝影與電影,並於 2009 年在英國白教堂美術館、2010 年於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大型回顧展。

Sophie Calle攝影書列表

共有 19 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