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正值 Pablo Picasso(巴勃羅・畢卡索)逝世滿 50 週年,位於巴黎 Hôtel Salé(鹽宅)的畢卡索美術館,決定邀藝術家 Sophie Calle 來舉行個展《À toi de faire, ma mignonne(親愛的,你決定就好)》。1656 年落成的宏偉古蹟把 1~4 樓整個交出去,深入回顧 Calle 的種種大膽創意、關於死亡的著迷和思索、已公開過的人生事蹟,或尚未等到合適機緣而擱置至今的計畫;這場展覽本身,其實也是呼應畢卡索作品的大型行動。

既然要回應手法變化多端的現代美術大師,作風膽大且感性、熱衷以私人物件反應物主痕跡的 Calle,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答案是,她直接清空整座美術館──只不過一瞬間,畢卡索就被驅逐了。

一如遺物是消亡的堅實象徵,反過來說,「應在而未到」所隱含的存在感,有時比無所不在更銳利。之所以清空畢卡索美術館,不只為了讓見證 Calle 一生的傢俱和私人物品進場,也因地面層必須容得下她重新詮釋的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多年來和其他藝術家交換而來的素描、照片、手稿乃至絨毛玩具,一件件拼貼起來後,群物影射著群像的生命,連尺寸也不偏不倚,正好符合描繪內戰亂世的 27 平方公尺原作。

另一方面,Calle 也想像了一場與畢卡索的密會,透過相機或手稿,來自保全的證詞、在疫情間被裹得密不透風的畢卡索畫作,都成為煞有其事的物證,共同建構出跨世代交鋒的可能性。如果說 Calle 版《格爾尼卡》按前輩擬的格律對仗得工整,那麼既似複合媒材藝術,又帶有玩興的複雜敘事手法,則毫無疑問是她的獨門絕活。

可以說,年屆古稀的 Calle 幾乎把這場個展,當成自己的人生終章來排演,於是隨展出版的《Picalso》一書,設計上也充滿隨機手工感,跳脫中規中矩的排版口吻,而採用藝術家書籍 (artist’s books) 格式打造出能靈活沉浸的入戲體驗,間或穿插原創短文和摘自聖經的文章,鋪就 Calle 宇宙中幽默而奇特的詩意。

當 Calle 用回望畢生的展覽來回應藝術前輩,藝術史教授 Yve-Alain Bois 則退到一紙之外,經由專文〈Picassiette〉以嶄新脈絡來討論 Calle 作品中或真實或虛構的相逢,並重探她鍾愛的記憶、匱乏、消失、缺席等主題。

Sophie Calle(蘇菲・卡爾)1953 年生於法國巴黎,善於陳設個人經驗和虛構故事,挑戰公眾及私人的界線。她常藉影像與文字檢視不同身份間的私密性,彷彿偵探般地直擊人類的脆弱與痛楚,然後將其轉換為獨特藝術表述,與觀者一起細嚐生命經驗中的百態。自 70 年代起,她便是世界各地的展覽常客,如 2007 年代表法國出展威尼斯雙年展,並於 2010 年獲哈蘇攝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