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攝影師 Barbara Crane 生於戰間期,彼時新聞攝影當道,她卻採取獨特而多變的語言,不斷探測攝影作為創意表達媒介的無限可能性,畫面在紀實風格和實驗性更強烈的研究意識間靈活擺盪,有時甚至近乎抽象;如此樂於廣泛嘗試媒介並交雜各種技術的她既創造也作育英才,而且畢生從未停止探究攝影。

隨著首場大型回顧展在巴黎龐畢度中心隆重登場,Crane 的同名攝影書也一併出版,將長達 60 餘年的創作生涯攤開來,任人慢下腳步好好重新體會、咀嚼龐大的藝術遺贈。《Barbara Crane》主要收錄職業生涯前 25 年的攝影作品,除了最重要的一系列代表作以外,從未公開發表過的壓箱寶也把握機會重見天日。

本書將 Crane 創作手法梳理成 14 個系列,相關論述文亦集結業界的豐富視角,包括策展人 Julie Jones、長期代理法國業務的 Françoise Paviot、曾在 Crane 門下學習的攝影師 Philippe De Jonckheere;此外,還有藝廊老闆兼攝影史學家 Agathe Cancellieri 於 2019 年訪談 Crane 的專文,共同交織成圖文並茂的《Barbara Crane》,緊緊將作品扣回當時的藝術世界和攝影媒介史脈絡當中之餘,也體現出這位慷慨攝影師探索不懈的精神。

Barbara Crane (1928 - 2019) 生於美國芝加哥,為紐約大學藝術史學士、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碩士,1967 年進入聲譽卓著的芝加哥藝術學院,持續教授攝影直到 1995 年榮退。Crane 以新意豐沛的實驗性創作聞名,結合時序、層疊底片、重複影像來挑戰如實攝影的趨勢,常使用的媒材包含寶麗來、銀鹽、鉑金顯影等。

自 1965 年以來,Crane 已舉辦逾 90 場個展,作品廣獲公 / 私立機構及企業典藏,包括喬治・伊士曼故居館、芝加哥藝術學院、芝加哥當代攝影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法國國家圖書館、希臘塞薩洛尼基攝影博物館、奧地利韋斯特利希特攝影博物館等。Crane 獲獎無數,除了兩度獲得美國國藝會獎助金,亦是古根漢基金會及伊利諾藝術委員會攝影藝術家獎助金得主;此外,在芝加哥耕耘多年的她,也獲得來自當地文化事務部、海德公園藝術中心、哥倫比亞學院當代攝影博物館以及母校伊利諾理工學院頒發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