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之存在的攝影奧義之一,也許就在於觸景傷懷的荏苒和傷感。平安王朝以降,物哀(物の哀れ,Mono no aware)的概念始終深植日本人心,虛幻無常經由畫作、詩歌和文學而成為另類常態,然而,意識到世事多變的敏銳感知,終究不保證能因此就泰然處之。

2020 年,延續昔年攜家帶眷短居古巴一整年的沉浸式攝影行動,法國攝影師 Pierre-Elie de Pibrac 步伐一轉朝東北直行,一路來到遙遠的日本福島。經歷過海嘯的當地居民多半變得寡言,對情感、心理顧慮與親密關係的問題避而不談,於是 de Pibrac 毅然走遍全國,拍出一篇篇在社會規範的籠罩下,仍試圖理解自身身分與處境的個體故事。

掀開如巨型手工相簿的《Hakanai Sonzai》,從物哀情緒衍生的書名 "Hakanai Sonzai"(儚い存在)意指「瞬息萬變的縹緲存在」,幽暗森林中的窈窕白影、兀立在雪地中凝視破敗招牌的老人、床褥間裸露一具蒼白身軀之間,點綴著以特殊紙質印刷的黑白城市地景,形成奇妙的觀看節奏——當滔天大震將無數人的生命攪得天翻地覆,de Pibrac 卻逆勢敘事,以形單影隻蘊含的強烈力量反映外在世界的動盪;書中影像皆瀰漫著一股韶光已逝的荒廢感,人類境況的脆弱之美油然流露,隨著目光流過男女老少的私密空間,觀景式相機在自然光下捕捉的每幀照片彷彿將心象顯影,面帶惆悵的人物緩緩立體起來,而難以言說的故事,也終於在穿透攝影師的想像後成了形。

de Pibrac 的作品帶領觀者潛入日本文化中最幽微隱晦之處,成書出版後,也榮獲英國國家肖像館主辦的泰勒韋辛攝影獎並入圍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 (LOBA)。書中除了穿插數首由日本詩人向坂 Kujira 所寫的短歌,索邦大學當代藝術暨攝影史教授 Michel Poivert 亦撰寫專文,著眼於日本在人類世中的核心位置,連結攝影媒介與現代社會各自的過時傾向,為探討本作的思路另闢一道格外貼近當下現實的蹊徑。

Pierre-Elie de Pibrac 於 1983 年生於法國巴黎,2007 年時首度在古巴、緬甸執行攝影報導任務,成果旋即囊括了勒瓦盧瓦獎、《巴黎競賽畫報》主辦的攝影賽獎項等殊榮。2010 年在美國紐約創作大規模系列作〈American Showcase〉,而後發展為第一本同名攝影專著,深受專業人士與大眾好評;2013 - 2014 年間,回到家鄉進入加尼葉和巴士底歌劇院,記錄由華麗、夢幻與無盡勞動日復一日迴旋交織成的舞者幕後生活。2010 年起,de Pibrac 開始在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FIAC)、巴黎攝影博覽會、邁阿密的 ART LEXÏNG 藝廊、布魯塞爾藝術組織 (AAA)等世界各地的著名展覽會或機構中展出作品,亦持續深入異國的常民生活中,揭開難以言喻的真實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