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Stephen Shore在6歲時收到親戚的禮物——一套Kodak Junior暗房器材——而開始接觸攝影。10歲時,鄰居送給他一本Walker Evans的攝影集《American Photographs》,對其往後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1962年,年僅14歲的Stephen Shore受到MoMA攝影總監Edward Steichen的青睞與賞識,買下了其三幅作品。

1965年,17歲的Stephen Shore已經在紐約當代藝術圈遊走,直至1967年為止的兩年時間,透過35釐米相機記錄下極具代表性的傳奇工作室——Andy Warhol的工廠。幾乎每天都在此拍攝各個進出的人們:歌手、演員、藝術家與作家,包含60年代當紅影星Edie Sedgwick、地下絲絨樂團主要人物Lou Reed,以及Andy Warhol本人。

1968年於斯德哥爾摩的Moderna Museet藝廊舉辦的展覽〈Andy Warhol〉,展出了Stephen Shore與當時工廠另一位攝影師Billy Name的影像作品,並在同年出版成冊。2016年,英國出版社Phaidon重新挑選了Stephen Shore的作品並出版了《Factory: Andy Warhol》,便可從中端詳年輕的Stephen Shore是如何受到Andy Warhol的創作影響,並追索自身信念。

1971年,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生涯第一場個人展覽,為其帶來生涯上的一個重要成就——此展覽成為該博物館的首位為在世攝影師所舉辦的攝影展覽。

1972年之前,Stephen Shore鮮少離開他所居住的城市。當時24歲的他,追隨著Robert Frank以及Walker Evans等前輩的步伐,與友人一同展開美國公路之旅。對比紐約市的熱鬧繁華,美國中部所處的世界彷彿是不同國度,這樣的衝擊造就了他的全新視野。在此之後頻繁的幾次旅途,集結成為《American Surfaces》系列作品。

《American Surfaces》可以稱上是一部公路電影的劇照版,它不時帶有著一絲悲傷,主角經常被平凡無奇的黯然庸俗所吸引。平凡的一日——又或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發生任何事件——的平淡之下,卻暗藏著更為宏觀的美麗。建築物、廁所、吃剩的食物、空空如也的冰箱⋯⋯這部作品正是對社會、或是對自身意識的調查報告。

1975年,在地誌攝影中具有指標性象徵的攝影展——於喬治伊士曼博物館展出的「New Topographics(新地誌)」聯展,將Stephen Shore、Becher夫婦、Lewis Baltz、Robert Adams等人納入其中,為這群看向人造/都市地景的攝影師畫出一席之地——至此當代攝影不再只是迷人的肖像與抽象的形體,也非精彩時機的掌握與以及自然地景的凝視 。此展覽的巨大成功影響了之後的美國攝影發展,而展覽之中的作品皆以黑白影像呈現,僅有Stephen Shore的作品為美國地景賦予色彩。

在此之後,Stephen Shore持續行走美加,漸漸捨棄35釐米手持式相機,轉往大片幅相機作為拍攝媒介。最初使用4x5片幅、最後甚至改以8x10的大片幅相機創作,呈現出的畫面細節跳脫了《American Surfaces》偏向匿名自傳式的內容,深入於美國景觀與畫面結構的探討。最終於1982年發表了膾炙人口的生涯代表作《Uncommon Places》。

透過鏡頭與公路持續探索著美國本土瞬息萬變的前景。作品中總是沉著客觀地描述主題,保有著黑白攝影不可或缺的精準構圖與光線,再加上難以捉摸的色彩構成。其捕捉寂靜無人的停車場、旅社臥房的一角,或是大街旁的小商店,將一切日常可見的尋常景色,轉化為不凡的意境。透過豐富且完美的色彩連結著現實世界與平面圖像,成為極富特色的卓越作品。

永不停止前進,並且從不侷限於單一主題,1990年代間,Stephen Shore回到紐約市,一反先前的大片幅彩色攝影,開始試驗35釐米的黑白街頭攝影,同時也拍攝時裝。並前進以巴邊境、約旦河西岸地區拍攝擁有多面向且充滿複雜與矛盾的地景。自2000年起,更開始嘗試以數位相機拍攝;2014年起,加入了Instagram,持續地以手機拍攝照片後上傳,用不同的平台與人互動。

「比起創造影像,攝影這件事更像是在『解決』影像。」Stephen Shore曾如此說道。

Stephen Shore攝影書列表

共有 22 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