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2
- Hardback
- 224 pages
- 127 × 171 mm
- 51 full color images
- ISBN 978-1-910401-38-5
信仰往往生於亂世,經歷毛澤東數十年來的迫害與鎮壓,中國民間亦湧現當代最澎湃的宗教復興熱潮。身在如今掌控中國人生活的疏離巨型都市中,面對令人不安的國內發展和全球化步調,數百萬人遂轉而投入信仰尋覓意義和希望。在象徵著世代文明結晶的城市裡,有別於單純以具體物質堆砌印象,英國攝影師 Liz Hingley 發動人類學家的感官,於 2013 至 2017 年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擔任訪問學者期間,透過各種不分官方或公開與否的形式,探討場域、儀式和社群如何交織成上海大都會的精神紋理。
在《Sacred Shanghai》的介紹文中,普立茲獎得主及中國宗教專家 Ian Johnson 指出:「借助新科技、社群媒體和信仰與文化共識,中國都市人不只擺脫受出身定義的宿命而覓得新身,也為自己找到真正相信的理念。有時候,這些宗教生活發生的場域是現代化的摩天大廈或公寓,不過,在依然點綴著上海的昔日場景內,也依然布滿宗教的痕跡。」而吸引 Hingley 捕捉的畫面未必壯闊,但一定是深埋在生活裡的信仰力量,好比傳統年夜飯,燒紙紮車子、房子和金紙給往生者的堅持,或敲鑼打鼓沿街宣傳婚喪喜慶的樂隊。
根據聯合國定義,上海的 2600 萬人口是巨型都市標準的兩倍以上,且在全球最富裕城市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作為消費主義的代名詞,此城常與經濟繁榮、不畏冒險的建築挑戰密不可分,但有意思的是,這裡也同時帶領著宗教復甦;從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到巴比教、印度教、道教乃至許多另類信仰,都持續在此方興未艾。「誠然,信仰在中國很脆弱,但那股堅不可摧的重要性也絕對毋庸置疑。」Johnson 寫道:「由於宗教深植人心,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被根除,相較於政經大事,這些時刻才是新的中國之心。」
Liz Hingley 於 1985 年生於英國,自幼在匯集 180 幾國居民的伯明罕市成長,藉由融合攝影、雕塑、表演元素等跨學科方法,來闡述及探討形塑全球社會的歸屬系統與信仰體系。曾任倫敦國王學院駐校藝術家、伯明罕大學榮譽研究員,於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德州大學任教之餘亦擔任策展人;2017 年發起 The SIM Project 工作坊,將手機照片輸出為 SIM 卡尺寸的物件,用以探討數位影像之於世界各地交流的意義;此外,Hingley 為 AmberSide 影像典藏庫所創作的作品,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